小学语文听课记录(一):
时 间:20XX.10.28
记录者:董珍姬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板画鲸,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今日我们到浩瀚的大海去看真正的鲸。(播放录像)
3、看到这翻腾、跃动的鲸,你最想明白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指名读
肚肺腭胎
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月字旁
生:都是身体的某一部位。
3、教师指导书写生字。
请学生上台把这些生字写在板画上。
4、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景,读中纠正字音,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关键句,懂得读书时要抓住重点。
(1)鲸有一个十分大的特点,用了个字把它写在手掌上。
大,把一段话读成一个字,了不起。
(2)指名读第2天然段,把它读成一句话。
鲸是哺乳动物,不属于鱼类。
(3)指名读第4天然段
这节第一句话与其它天然段有什么不一样?(设问)
三、学习第三世界天然段,了解鲸的大,认识说明方法。
1、能换一个词说鲸大吗?
生:巨大
生:庞大
生:庞然大物
2、异常大、十分大、极其大,大家说了很多大的词,你看,课文有这样写大吗?把写大的词句找出来。
为什么同象比?
生:象是这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你能真的能到鲸的嘴里去吗?
生:那是假设
3、聘请高级解说员介绍一下鲸的.大。
4、第一天然段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这短短的一段话作者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写鲸的大?(板书:多种说明方法)
四、学习第二天然段,了解鲸是哺乳动物,感受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刚才我们在研究鲸大的特点,那课文仅仅是介绍这个特点吗?
2、片断出示,同学们看看与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为什么要用2个很长?
生:一个很长不够。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体会“很长”、“渐渐”、“完全”、“整个”等词的意思。
同学们,这些词一个都不能少,这篇课文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
(板书:精确的语言表达)
3、再读这段话,把刚才我们忽视的词强调出来。
4、出示句式:我们明白鲸适应了海洋的生活,可是,你可别忘了 。
五、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展开辩论。
1、读第4、5节,了解鲸的习性。
2、围绕齿、须鲸的特点,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辩说本事。
点评:
林教师一上来就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充满活力的语言,加上精彩的画面,学生很快就被吸引住了。
林教师别具心裁的运用小转盘让学生发现这些生字的规律,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这些字的记忆,还让学生明白了这些生字分别指鲸的哪个部位。
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学会思考。
由浅入深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好的调动学生的进取性,既发展了学生思辩本事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本事。
总评:
林教师的课太生动了,学生自始自终坚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多么难得呀!
林教师教于学到达和谐完美的统一,灵活运用合理地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还采用带问题朗读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此精彩的课,让我一辈子难忘。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二):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3、(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评:复习导入时,经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景,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天然段中边读边找)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天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2)齐读。
3、在第二天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资料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二、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2)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仅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天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1、供给课前收集的描述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本事。】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岁 华 齐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6、生描红,师巡视。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三):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课堂又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听了孙敏亚教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后,我有以下感想:
一、读为主线,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实际活动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本课在执教时,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
比如在导入后不久,师生交流了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的问题,学生回答“粗壮的”、“高大的”、“苍绿的”、“生铁铁锭”……孙教师在归纳完这些特点后,让学生再用朗读来感受这些特点,及时巩固了这株柳树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还比如在教学六、七天然段时,在感受这株柳树所受的各种考验的时候,孙教师始终坚持让学生用读来体会柳树的顽强精神,并且还让学生自我评议。一位学生在评价同学的朗读时说:“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很厉害,应当有力一些。”于是孙教师就让这位学生也来朗读一下。学生在这样的评议和朗读实践中,天然而然能真切地体会到柳树的精神。
孙教师在教学地时候,不仅仅给了很多学生当众朗读的机会,还恰当地运用了默读、引读的方式。有人说,高年级的课堂,应静下心来,多一些思考的时间。而孙教师就是很好地运用默读的方式,使学生能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这切实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而引读这个画龙点睛般地运用,则使学生进一步被柳树的顽强精神所感染了。
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能给学生充分地练、讲、读,把目标不折不扣地完成,学生会有更大的收益。
二、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开放——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异常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为此,教师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进取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本事,提高素质,是很重要的。孙教师把这个学习环境就营造得很好。
比如孙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六、七天然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在自我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然后再全体交流。交流时,孙教师也没有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在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把柳树不屈不挠的精神体会了出来。还比如在最终,孙教师让学生用一句话在课题旁写下自我的感受,然后师生交流。在这个环节,学生更是大谈感受,畅所欲言,教师在此时则成了一名聆听者、点拨者、鼓励者。这样,学生不仅仅巩固了知识,发展了本事,生成了智慧,同时在平等融洽的对话中也培养了学生进取的情感和态度。
三、注重细节,帮学生“深挖洞”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并不能限制教师对某些细节的挖掘。孙教师在教学过程就很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
如在教学柳树在高原生存所受的考验时,孙教师就和学生探讨了“青海高原干旱的时间会有多长”、“青海高原最冷的时候会有多冷”等类似的话题,当学生得知青海高原干旱和寒冷的程度比自我预想的要严重得多的时候,柳树顽强的精神就又一次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还比如在讨论“虐杀生灵的风雪对柳树的摧残”时,孙教师让学生想象柳树在风雪中会怎样挣扎?会有怎样的动作、心理?这个想象训练就抓得很到位,使学生再次用自我的想象感受柳树的顽强不屈,还训练了想象本事,训练的口语表达本事。
再比如谈到高原“铺天盖地”的雷电时,孙教师也不忘对这个“铺天盖地”进行了一番挖掘,相当细致。
四、注意积累,使学生“广积粮”
孙教师的作业很有特点,她并没有布置什么繁琐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推荐了两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张海迪》。学生在阅读这两本好书的时候,必定会把这些坚强的人物与青海高原的'柳树有机联系起来。
五、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身临其境”
此刻的公开课、观摩课,多媒体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时候,多媒体课件要么成为一个摆设,要么就是喧宾夺主,把一堂课搞成了一个图片、视频展。而孙教师这堂课上,多媒体课件则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用得并不是很多,但却都用到了点子上。
如当学生交流完对高原画面的感受后,孙教师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幅幅青海高原的图片伴上苍凉悠远的音乐展示给学生看。展示完再问学生“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的问题时,学生都纷纷举手回答。一个遥远的陌生的青海高原,就在孙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体课件后,真实地来到了大家面前。
再如让学生体会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时,孙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那呼啸的风雪声,边感受柳树生存的恶劣环境。这个方法使学生“声”临其境。
还有在比较平原柳树和高原这株柳树的时候,孙教师出示了两幅比较的图片,这就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更增敬佩之清。
孙教师还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朗读配乐,这也更使情景交融在一齐了。
六、不吝鼓励,使学生懂得“鼓励——欣赏”
在孙教师的课上,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有很多的“你真棒”、“你说得多好呀”等鼓励的话语,还有很多的掌声。
如在一位学生交流完自我的感想后(该生说得的确很好),孙教师说:“这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抗争。来,给这位学生掌声,也给这样的柳树掌声。”鼓励、欣赏与文本有机地结合在了一齐。调动了气氛,却并不显突兀生硬。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四):
时间:20XX年9月6日星期三上午
主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主讲人: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惠青教授
资料摘要:
一、关于教育改革的三个基本观点
(一)教育具有情境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多解性
●什么是好课?(观摩课、公开课等)
教育也应当有梦想,我们期望经过课把对教育教学的期望展示出来。经过这个方式去描述未来,去引领未来。我认为,赞成有效。当听的教师听了课以后认为我能学,那就是好课。
● 两种研究范式:天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探索规律。
1.天然科学:如果是A必然是B,理解为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
2.社会科学:在宽泛意义上的科学,它所揭示的是事物间普适性。而教育科学就是后面这种。
3.一个是以物理学研究为特征的天然科学研究范式。一个是生物学整体观为特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前者以物理学为方法论基础,是分析性的科学。后者以生物学为方法论基础,是整体性的科学。前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实验,靠的是事实确定。后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思辨,靠的是价值确定。前者研究结论是唯一的,后者结论是多元的。
4.教育的不可重复性,追求教育地适切性,离开具体的教育情景谈教育没有任何实际的价值。
(二)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缓进的过程。
●不要做一夜暴富的黄粱美梦,这是个渐进的过程。课程改革是一个缓进的过程,犹如大海涨潮时的“海浪现象”。更多的表现为改良,而不是疾风暴雨式的`革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初公布了中国社会现代化报告。世界上已有十个国家进入了第二次现代化,而中国等九十多个国家正在奋力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并且预测中国可能在20XX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到达发达国家的1960年的水平。
(三)教育变革的真理——寻找两难问题中间的结合点。学科的课堂教学还是实现学生素质提高的主战场。
●学科课程设置地合理性
●缓解知识地无限性和人的生命的有限性这一对矛盾。与班级授课制地教学组织形式相配合。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互补
1.关于课程目标
2.关于课程资料
3.关于课程实施
●交流:写观察日记:看豆子发芽情景,所有学生都写豆子发芽,但有的豆子不发芽。之后教师读了一篇范文,让学生根据实际写出真实的文章。
●设计开展炸马铃薯条的综合实践活动。(交流)
活动目标:让学生经过实践活动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培养动手本事。
活动准备:马铃薯、煎炸工具、预先分好四人小组
活动过程:教师讲述操作过程,适当演示,分四人小组准备
分工合作:洗、切、炸马铃薯,分享成果,展示过程
活动延伸:办小报、写日记等
二、为什么要设置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
●1978年吕叔湘对语文“少、慢、差、废”的批评引发人们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自那以后尤其是新课改以前的诸多语文教育改革其实都能够看做是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改革,其旨归都是“有效教学”。新时期第一次提出语文教学“效率问题”应以1978年3月16日《人民X日报》发表吕叔湘先生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为标志。吕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说:“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可是关,岂非咄咄怪事!……”
●到了1997年,语文教育迎来了一场更猛烈的批判狂潮。当年地《北京文学》推出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在资料性质和思想上有其内在联系,不约而同地批判了当时地语文教育现状。其结果正如王丽本人说的那样,三篇文章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引起了全国性的强烈反应。他们对语文教育的“热讨论”迅速演变成“大批判”,且批判者不限于语文教育界,而是不分领域,不分专业,不分阶层,大家群起而攻之,简直是全民动员,集中开火,批判的矛头也不仅仅限于语文教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最为典型地体此刻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而“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构成语文教材资料地五个板块。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改革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
●主要存在的问题:
1.非语文化。
主要由对“综合性”的误读而导致,跨学科是一种综合,但综合不必须就是跨学科。
2.综合性学习地娱乐化倾向。
趣味性也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在“做中学”“玩中学”不可避免地使语文化综合性学习带有娱乐性地色彩,这也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综合性学习是什么
(一)来自文字学研究的解读
●三个综合:一是读、写、听、说之间的综合;二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三是文本学习与实践性学习的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两种课型:一种是“综合性学习指导课”;一种是“综合性学习汇报课”。指导课是指导什么?确立学习主题,确立分组学习方案、提示学习的方法与手段、商定学习的成果展示与评价。
●主题:《说不尽的桥》
要点:一、导入(教师的导入语)
二、活动过程(学生主持)
(一)知识的桥(采用问答的方式,了解有关桥的知识)
(二)汇报
(三)总结
(二)从揭示综合性学习特征的角度
1.语文综合性学习重整合。
2.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过程。重体验,轻知识;重过程,轻结果。
3.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应用
4.语文综合性学习重体验。
5.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全员参与。
四、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目标——追寻教学的诗情
(二)资料——生活化、综合化
(三)教学方式——活动化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五):
《春联》这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背春联的好处。让学生经过学文懂得诵读春联,既是学习又是享受,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本课教者匠心独具,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一堂十分成功的示范课。思路清晰,点拨巧妙,拓展深化,无一不显示教者的文化底蕴。
一、视频导入,寓教于乐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如何开头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高教师在课前两分钟就做了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并让学生联系自我的生活实际,感受春节欢乐祥和的气氛,让学生在欢乐欣赏中,丰富知识,拓展视野。
以出示春联为线,让学生接触了不一样资料的春联。比如:在大门上能够贴“祖国与天地同寿江山与日月争辉”,在书房上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增加了学生对春联的感性认识,为学习课文做了铺垫。学生经过读这些春联,不知不觉进入了课堂中。我们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是有效地组织教学的关键一步,高教师这一部分的教学重视了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注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朗读春联,注重积累
语文注重积累,厚积累尚能博发。高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供给积累优秀语言文字的机会。而春联的资料广泛,正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良好素材。课文中介绍了四大类春联资料,学习第一幅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先让学生感知描述的资料,再让学生体会从哪里能感受到春光是完美的?这样学生一下就抓住了重点词“芳草绿”、“杏花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春的气息,同时又加深了对春联描述资料的印象。由于春联语句短小,语言浅显,教师组织学生自学其余4幅春联,自读自悟,了解资料,感受春联描述的意境。学生兴趣浓,效率高,学习效果好。从教学过程来看,由导到放,很好地培养了自主学习的精神,极富实效,真正体现人本思想,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这一情境中的自主学习、自主感受、自主体悟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将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有着个体独特见解的人。
三、品味春联,拓展视野
作为小品文,就应当让学生有所得。基于这一点,高教师把了解春联对仗和声律美的特点作为一个教学重点。教学上不老生常谈,始终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特点,在读中体会特点,读出感受,读出语感来。如了解“对仗”教师让学生根据书上第二小节的方法,自我再寻找一个例子来说说春联的对仗,加深对对仗的认识。另外教师还从课文外给学生搜集了许多例子,让学生找找对仗的特点。这样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有理解后的高兴,更有了解这些名联背后故事的愉悦。为他们供给了阅读的.必要知识,开拓了他们今后阅读的空间,为学生真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打下了兴趣的基础。
四、训练扎实,情感熏陶
教师以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多副对联,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形式训练。如:有对联中少了一个字,让你填出缺字;也有连连看,几副对联混合放在一齐,请你给他们配配对;也有出上联,让你对下联等等。只说不练,显然华而不实,多种形式训练,不光对学生进行了语感训练,使字、词、句合理迁移,还让学生体会到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琅琅上口,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学习春联,注重发展
高教师的这堂课还充分体现了“发展”二字。具有发展性的课堂意在经过倡导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学习方式,以发挥学生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本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要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高教师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灵活处理教材。这篇课文如果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来展开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往往是呆板的。高教师而是首先从找出五副春联入手,然后再理解春联描述资料的类型,之后理解春联,在此基础上学习课文开头春联给节日带来的欢乐祥和气氛,教学显得更顺畅了!另外对写春联的对仗、声律等知识的学习也作了灵活处理,显得有效而顺畅。我想具有发展性的课堂应当就是这样吧!
高教师这节课的设计、组织,把所有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注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六):
一、复习生字词,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句,练习说话。
1、出示第一句话和图片,指名读
2、师范读,注意听教师停的地方。
3、什么时候,一艘飞船在太空散步?
一天晚上,什么在太空散步?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哪儿散步?
一天晚上,一艘飞船在太空干什么?
4、看三幅图,运用这样的句式来练习说话。
过渡:出示第二幅图和图片,读这句话。
你想一想,嫦娥姐姐遇到小飞船会问什么?
三、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
2、标天然段序号。
指名分天然段来读课文。
3、自由练习朗读。
四、学习课文。
1、师讲引号的作用。只读嫦娥姐姐的话。
按教师教的方法,找找第二、三天然段中他们说的话。小组可讨论。
2、指名读第二段,指名只读飞船说的话。你从这句话明白什么?
分组自学。(一组使用文字资料,一组使用图片资料,另一组看幻灯片。)
大组交流。
再读飞船说的话。
3、嫦娥姐姐又是怎样说的?
读了她的话,你们有什么问题?
听故事《嫦娥奔月》。
嫦娥姐姐的家在哪儿?
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指名读,练习朗读,指名读。
五、小组练习表演。学生自我评价。
课后评价
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终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自主性,并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仅在于供给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这一节课在最终安排了学生表演的形式,也很不错,学生把课本上学习的语言内化以后加上自我的理解表达出来,这也是规范学生语言的一个途径。表演的情景,由学生自我来进行评述,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本事。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七):
一、导入,复习检查:
齐读课题。
这些字你还认识吗?开火车读。齐读。
一朵一颗满天真好晚上数着那里最喜欢
3 教师这有几个字宝宝找不到家了,谁来帮他们找到家?
朵只头颗
一()白云一()小鸟
一()珍珠一()头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鲜花和星星“我”最喜欢谁?请小朋友们自我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出示:一边读一边想)
2、谁来展示一下自我的朗读水平。(出示这小节)
指名读。
3、(1)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
你是经过哪些词看出鲜花很多?师相机在“满地、那里、那里、还”下头划线。
谁能读出鲜花的多?
放鲜花的课件,夏天到了,绿茵茵的草地上,盛开着朵朵鲜花,它美吗?谁想夸夸它?它美在哪里?指名说。
看着满地的鲜花,我真想。
【评:口语训练和想象力的丰富集合起来,有道理!】
小朋友真会想,能不能把鲜花的美读出来呢?谁想读?
再出示这小节(指名读,评议。)
【评:这一步前面应当再有一个自由练读,就扎实了。】
(你读出了鲜花的美丽!听了你的朗读,教师觉得鲜花更美了!)
4(1)读了好多遍了,想不想把这美丽的诗句背下来呢?自我先练练。
指名背。(你背得真流利,如果能加上动作那就更好了!)
(2)谁能上讲台加上动作来背一背、演一演呢?(指名)(你真是一名出色的小演员!)
(3)这么多人都想上台背诵啊?想背的小朋友一齐来背吧!
【评:指导得法,读出了层次,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小朋友背得真棒,教师仿佛看到了夏天满地的鲜花,教师都陶醉了。
刚才,我们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学习了第1段(出示:一边读,一边想),相信你们此刻也能用同样的方法把第二段学好。自我读一读,读懂了什么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评:总结学法,由扶到放。】
谁来汇报你们交流的结果?
说明星星的多:划词:满天、那里一颗那里一颗、还多
3、谁能读出星星的美、星星的多?(你真会读!你看,她把自我的感受经过朗读表现出来了,让星星更美了!)
赛读,谁来跟他比比?你读出的星星也很美!
看着满天的星星,我真想。
【评:这时再来读读,然后背诵更扎实。事实上,下头的背诵小孩们开始不是很顺利。】
三、背诵。
1、这么美丽的小诗你能完整地背出来吗?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自我先准备一下吧!(指名背)
(你背得真有感情!谁来跟她比一比?你真是个出色的小演员!)
2、师报幕。生齐背课文。(9班小朋友团体诗歌朗诵会就要开始啦!)
四、拓展练习。
出示蝴蝶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十分喜欢这幅图画,所以仿照课文写了一首小诗。指名读。
我最喜欢
天空中飞翔的蝴蝶:
那里一只,
那里一只,
真比海滩上的贝壳还多。
过渡:教师说的好吗?小朋友,只要你们留心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再发挥想象说一说,能说得比教师更好呢!
你会说吗?那里有一幅美丽的图片,请瞧!你能仿照着课文写一段小诗吗?
我最喜欢
天空中飞翔的小鸟:
那里——,
那里——,
真比——————还多。
【海鱼图】
我最喜欢
————————:
那里——,
那里——,
真比——————还多。
4 我最喜欢
————————:
那里——,
那里——,
真比——————还多。
【评:说话训练从复习的数量词填空就打下基础,前呼后应,训练扎实,评价有效,学生兴趣盎然。诗歌习作资料丰富,洋溢着智慧的热情和闪光。】
五、指导写字
聪明的小诗人,不仅仅诗作得好,教师相信你们字也必须会写好,我们来记几个字吧!
朵最真
1、写“朵”
(1)谁有好办法记住它?
在“朵”这个字里面隐藏着一个偏旁:几字头。
写这个字该注意什么?(几没有钩,木的一横很长。)
(4)师范写。
(5)学生描红,临写。
2、写“真”
(1)怎样记这个字呢?
(2)在“真”这个字里面也隐藏着一个偏旁:十字头。
(3)写“真”时该注意什么?(真里面有三横)
(4)师范写。
(5)学生描红,临写。
评课:
从教材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歌是首次给小孩们现代诗的形式;从字词训练的角度来看,这课侧重于“比”的内涵;从资料来看,这课以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形式告诉学生:鲜花和星星的多及美。
我想,教材编者的意图绝不仅仅是让小孩们感知生活,还有对诗歌这种形式的热爱与贴近。所以,李教师充分领会了教材精神,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读通顺、读流利。之后再来抓住重点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读好。然后,教者没有局限于此,而是进一步拓展深化,训练学生对“比”的认识,进而是对诗歌句式的熟悉:由看图换词填空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到看图填句子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再到看图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最终到自由完成整首诗歌的创作。这个过程不可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化理解,也是一次扎扎实实的诗歌写作训练。事实上,小孩们在这次学习中,真正地有所得了——这表此刻他们对创作过程的高度兴奋上,也表此刻他们创作的结果上:他们说最喜欢满天的繁星,因为它们比夜晚的灯火还多;最喜欢五彩的鱼儿,因为它们比草原上的羊儿还多;最喜欢机灵的小海鱼,它们简直比海底的珊瑚礁还多……
这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话语不正体现出李教师这节课的成功与精彩吗?同时,这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话语更激励我们不断求索更科学、更适合小孩们的教学方法。
当然,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那里我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背诵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的教学虽然对个别句子的朗读指导较多,可是整首诗歌的朗读不够,这在必须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整首诗歌的理解与感知。而加上动作朗读、背诵就更需要读流利、读熟练了。当然,这节课在这一环节上有所疏忽可能是为了后面拓展部分时间的保证。可是显然,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真正地把“学生本位”的理念落到实处。如果把这首诗歌真正读通、读好、读透,我想可能拓展部分的练习学生对整首诗歌的创作会更贴切。
实际上,如果将划重点词这一步骤省略,以范读等方式直接指导朗读,可能既节省了时间,又轻易地降低了学生朗读的难度,岂不两全其美?要明白一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材的教学重点就是读书、写字呀!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八):
上课铃响后,学生还是比较吵闹,教师立刻采取措施——这堂课采取小组加分制,这决定今日小组作业的多少,放学的快慢;刚才第二小组坐的最端正,加三分。
一、导入新课
1、大家一齐齐读课题——“长相思”预备起。
2、“长相思”是词牌名。这首诗还是词,词又叫长短句,字数不对称,有长有短。
二、生字词
朗读古诗,回答诗中哪个字是多音字——“畔”
三、进入新课
1、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首诗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2、讨论中有什么问题
(学生):“风一更雪一更”什么意思?
(教师):哪个同学能够帮一帮他
除了这句不懂,还有什么不懂?好,都懂了,我来考考大家。
3、逐句品读
“风一更雪一更”,读到这一句时,你能想象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样的?
(学生):当时下着鹅毛大雪……凛冽的寒风迎面吹来
(教师):还有其他表达吗?
“山一程水一程”,读到这一句时,你能想象当时士兵们经历了什么,当时的环境是怎样样的,行军路上他们走过了什么地方
(学生):士兵们走遍了千山万水……山崖险峻,河上结冰,可是他们都没有放下。
(教师):还有其他表达吗?错了并不可怕,教师欣赏你开动脑筋。
这些环境描述都突出了什么——行军之难
当时诗人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可是行军之地仅有什么?
四、总结
本诗用了什么手法——借景抒情叙事抒情
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作业
小练笔:假如你是纳兰性德,经历了行军之难。请你把当时行军的环境具体描述下来。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1、有效应用教具:小黑板。提前写好需检测词语,并背向学生。在适当时间给学生展示,让学生朗读。应用小黑板,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小组合作学生有充分准备。每组发放学习记录单,有利于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听写词语。对大多词语进行听写,部分词语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拼音,让学生写词语。让学生动手书写,可检测学生是否到达会写的程度,对学生识字写字的本事起到了检测和巩固的作用。
教学提议:
1、学生朗读本事需要加强,教师应注重学生朗读指导。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第三学段朗读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们的教师,应把这一教学目标贯穿语文教学始终。对于正确、流利朗读要求,只要解决了学生的识字问题,只要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就很容易到达这两个目标。朗读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块,提议:根据自我体会的感情来朗读课文,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不断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感情,两者相互促进;教师经过示范朗读,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相信感情是读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2、识字和写字教学应加强。
一流教师注重学生识字本事的培养,指导、帮忙、鼓励学生独立识字,同时注重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习惯和书写姿势。二流教师注重学生学会生字,到达会认、会写的目标,并完成识字量。三流教师缺乏识字和写字教学方法,不懂识字和写字教学目标,识字和写字教学本事差,效果差。
我们把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本事,最为目前识字教学的重要资料。不但使学生学会用字典查字法,并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识字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联系上下文推想词语的意思。这一教学环节,不宜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应鼓励学生独立识字,提高独立识字本事,养成独立识字习惯。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识字教学的深度。如:咀嚼的嚼,是多音字。教师李娇娇讲到两种读音,并结合每种读音进行组词。我之后查询,嚼字应为三种读音,教师授课时的讲解与我查询的结果不相符。如果只让学生了解两种读音,是教学的需要,或者是教师对教学资料的处理,也应给学生说明,我们只了解或认识嚼字的两个读音。另外,关于嚼字在哪种情景下读哪种音,教师没有具体说明。如果能将这个问题给学生将清楚,学生必须能将知识转化为本事,对此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对今后的应用也很有帮忙。
3、板书设计,力求书写规范,布局美观,框架简明,条理清楚。板书的所有资料,都要书写正确、规范。这都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加强练习,提高板书设计的效果。
4、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图文结合,帮忙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五年级语文《冬阳·幼年·骆驼》教材资料,是图文结合的设计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并结合插图进行读课文。
5、六年级语文新课导入可修改。
可设计问题:你喜欢过年吗?你们过年都做什么?你们过年都有哪些习俗?什么时候就是过年?经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回顾并表达出来。然后导入北京的春节,使学生在相互比较中进行语文学习。
春节使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经过传统节日教育,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增强中华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6、小组合作注意事项。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学校上学期申报的校本研修·大创立项目。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有明确的合作学习任务,明确需要解决那些问题;二是需要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必须具有合作交流的必要性,不是任何问题都适合采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对于设计资料广泛、搜集信息量较大的,需要合作交流;对于难度较大,一个人难以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合作交流;对于有争议,需要统一思想认识的问题,需要合作交流;对于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或感受,能够进行合作交流。但对于识字和写字、阅读(朗读)、体会、揣摩、推想等学习环节,则适合独立完成。
7、关于钻研教材,研读《课程标准》。
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研读课标,最基本要求: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学习与研究,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教师自身本事、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熟悉课标目标要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捷径,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应用教材,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熟悉、掌握课标和教材,才能做好用教材教,否则只能是教教材。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九):
一、 听课时间:20xx-4-1
二、 授课教师:谢巧靖
三、 授课学校:南宁沛鸿民族中学
四、 授课年级:不祥
五、 授课题目:《背影》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是爱我们的,你在生活中从哪里感受父母的爱。
(二)、介绍朱自清所写的《背影》的来历及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的效果
① 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② 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四)、朗读课文,把认为课文资料写得好的地方记录下来。
(五)、你对课文的感受,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六)提问,既然课文是写父爱的,为什么用《背影》作为题目?(说明:背影在这有异常的涵义)。
(七)、课文共有几次提到“背影”(四次)。
① 第一次在课文哪里提到背影,有什么涵义?
② 第二次提到背影又出此刻课文的哪里,有什么意义?
③ 第三次的背影出此刻课文哪里,起到什么作用?
④ 第四次的背影在课文哪里出现,有什么涵义?
(八)、听录音,作者对背影作了哪些刻画?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经过哪些方法来描述。(动作描述、外貌描述)
(九)、作者用了“胖”等字,描述了父亲体态特点,爬月台艰难,但表现了对儿子的爱。
七、 教学板书:(不祥)
八、 教学评析
(一)、教态天然,面带微笑,让学生感到亲切。
(二)、过程生动,深度适宜,形式巧妙多样,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旁征博引,注意引导,十分丰富;学生活跃、进取、主动;突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三)、注重学法指导。抓住重点词语与学生交流,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善于设疑,善于引导。抓住课文提到的“背影”,设计了层层深入的问题,从而揭示课文的主旨并能巧妙引导学生作对答。
(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珍惜与父母的爱。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十):
一、 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 看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松树)教“松”(song)。领读。
2. 板书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 指出“松”是平舌音,“树”是翘舌音。指名读课题,领读课题。
3. 从“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1) 小松树和大松树在什么地方?
(2)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啊?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二、 初读指导
1. 自由读课文。
要求:
(1) 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 标出天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资料。
学生自由读,互相交流。
2. 检查自读情景。
(1)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2) 课文中的词语,估计学生都能理解,可采取下列办法解决有关词语:
指名回答:低头(动作表示) 听(动作) 摸(动作) 回答(联系课堂提问与学生的回答)
《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哪个词的意思和“惭愧”一样?(难为情)
(3) 观察生字特点,想出记住生字的方法。小组内交流。
(4) 朗读课文,说说各个天然段的意思。
a介绍两棵松树的大小和位置。
b小松树对大松树夸自我长得高、看得远。
d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
(5) 逐段指名朗读。
三、 作业
1. 认读、练写生字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树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十一):
《绝句》
一.读课题《绝句》,你是怎样理解绝句的?作者是谁?
师:昨日讲的李白是诗仙,而杜甫被称为诗圣。这首诗是作者写自我在成都杜甫草堂那个地方看到的美景。
二.学这首诗。
1、 听教师范读,小孩们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景物,看谁看到的多,看到的景物最美。
师读后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两只黄鹂在树枝上跳来跳去。
师立刻在黑板上板书简笔画,你是从哪里看到的,请读读、、、、、全班齐读
生2:我看到了多年未化的积雪。
那教师要画应画远还是近(远)齐读
哪里的雪(成都西岭的雪)
理解窗含(看教室窗外,象窗子框起来因而用了一个含字)
生3:我看到了遥远的东吴门口停了许多船
师板画,生读出远的感觉
生4:我看见白鹭
师:应画在哪?(远)怎样读?(飞得有劲)
、 师:难道我们的大自然就这样单调吗?请再读,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读,师启发:开动你的耳、眼你又发现了什么?
汇报:生1:我看到了春天
师:你从哪里明白的?生1;“翠”字
师:从诗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2:码头(从门泊看出)
生3:房子(从窗含看出)
师启发:我还从赵尘(生1)的“翠”看到柳树是绿的,[给板书柳树涂为绿色。]你还看到、听到什么?
生1:听到鸟叫
生2:我听到船的汽笛声
生3:流水的哗哗声。(师:你的耳朵真灵)
生4:我看到长江很长,还有船在往这靠。
师小结:我们想象后,让树有了绿色,鸟在叫,这叫有什么有什么?
三、小结:
学了这首诗,有什么有什么?(读板书)
听课后点评:
1、读的形式多:初读——个别读——评价——评价过程中读——齐读——范读——想象景物中读——读中打开耳、眼——夸夸诗读——读出感觉。
2、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听到什么?让画面更丰富。
3、小结(有什么有什么)小孩概括令人折服。
4、 师声情并茂将生天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
5、 读、听、看、想后再落实每一句诗意——水到渠成。
6、 考大家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7、 读、听、练。
简笔画板书形象、直观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十二):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2、(出示课件)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 。 这个小孩儿就是 ,那年。(生齐答)
3、(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4、你们明白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加“华山”2个字)
【评:复习导入时,经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景,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二、细读课文。
1、(课件出示华山图)生自由读第二天然段,边读边想,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天然段中边读边找)
(1)(出示课件)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我的脚下。阳光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播放华山的录像,师配解说语)
再指导朗读课件出示的这句话。(师画简笔画,结合简笔画理解华山的高。)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天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2)齐读。
(3)指导背诵。
3、在第二天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指名读。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资料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三、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1)指名读。
(2)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仅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小结学法。
3、指导朗读。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天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供给课前收集的描述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本事。】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1、指名读。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5、小结,范写。
6、生描红,师巡视。
【评:在写字前,教者特意让学生和课文中的小寇准比一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指导写字时,教者注重学生间的差异,对一些写字姿势不好的学生加强辅导,帮忙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评课: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教学时,教者紧扣“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串讲课文,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教者以新课标为指针,充分研究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生动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书声琅琅。
一、充分运用电教媒体,教学直观化。
课文的第二天然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进取、主动地读文,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教者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如播放华山的录象,让生动、传神的图象突出华山的险峻和高,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教者还把板书资料设计成了简笔画,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第二段中的重点句,轻而易举地看着简笔画背出了重点句。
二、感悟、推敲文字,真切体会意境。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教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以及古诗中的“回首”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华山真高呀!”并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
三、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阅读本事的培养。
教学中,教者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奋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自由思考,尽情表达。教者重视阅读本事的培养,如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情不自禁”;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资料;重视思想教育,经过对课文的理解和诵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小寇准认真学习的态度……当学生把握不准时,教者及时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总之,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如果教者能针对学生实际,实施差异教学,相信必须能让课堂更加高潮迭起。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十三):
一、导入
看狼的图片,倾听狼的嚎叫。提问:你能联想到哪些有关狼的成语?
学生交流成语,教师点拨:人们对狼的印象都是不佳的,我们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齐读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今日,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小小说《狼》,作者蒲松龄。
二、简介作者
教师准备了一张作家名片:
名:蒲松龄,字留仙,号 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时:清代文学家
地:山东淄川人
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三、朗读
1. 自由自在朗读文章,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书声琅琅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呢?(出示生字词)
2. 对于文章,谁能自信地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给予评价。
3. 正确停顿,我能行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哪些语句要快速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导朗读:久之,目似暝,……/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语速快慢结合)
四、译读
译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门槛。在朗读过程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画出来。
先在同桌内交流,看你的疑难问题谁能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其,在文章中有代词的作用。教师准备了几个句子,看看这些“其”在文章中代指什么?
(句子略)
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故事?
再精炼一下,在下头的箭头里填上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这篇小说在情节上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五、读出形象
细读文章,采用勾画法找出描述屠户与狼的地方,分析评点它们的形象。
如“仍从”运用动作描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狼的贪婪。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总结。
教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台下掌声。
蒲松龄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仅仅是带给我们一个生动的故事吗?
郭沫若有云:“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讽刺什么呢?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六、结束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十四):
9月28日 ,我们小学部语文组一行六人观摩了在龙港一小举行的20XX年苍南县小语名师工作室暨省市教坛新秀教学展示活动。此次活动中,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位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仅令学生陶醉痴迷,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
下头我就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几位教师的优质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但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李爱粉教师在教学《母鸡》时,她出示了一组词,让学生选个词说一句话,这样不仅仅引导学生积累了词语,又使学生在词语中感受到了词语不一样的特点,为学生学习新课打好了扎实的基础。李教师还抓住拟人、夸张等手法把母鸡的形象阐述得淋漓尽致。陈爱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她抓住文章中比喻的修辞方法,引导学生对描述四季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她从颜色、动物等不一样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对四季的扩展,激发了学生的无限乐趣。整节课在陈教师优美生动语言中层层展开,使听者回味无穷。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教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梁鸯鸯教师在上《小桥流水人家》时,经过对小桥、流水、人家的层层深入体会,引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理解了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直接抒情三种手法;由此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说出了许多优美生动的句子。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大部分教师都十分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朱小青 教师在上《伯牙绝弦》这课时,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的读并古文的理解;再读课文,让学生找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抓住重点词句朗读,文章就是成功了一半;配乐读,让学生深情并茂的体会文言文的奥秘之处。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开火车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十分清晰。
第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很多教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我的力气解决。例如 李海雁 教师在上《巨人的花园》就要求在正文学习前为每段标上序号,便于在学习课文时迅速找到所讲的资料。她还要求在读文章时对有生字或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样就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林上幸教师在上《青山不老》时,他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还有的教师一向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第五、亲切的评价语言。几位教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教师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奋力的、我的小孩,你真是个宝、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天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经过此次活动,我对语文教学应是动情去读去感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去有意识的修辞炼句,善于发现、善于反省和领悟情感。这些本事的习得需要语文教师去教,去想方设法的教,多种形式,但要求实效。我想我是应当阅读更多的书,更奋力地钻研教学这门学问了,还要从心底爱上这门课。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十五):
近期,我参加了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观摩活动,感受颇深:这样朴实,趣味的课,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大有收获。下头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1、语文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更好,谁就能震慑学生的心灵。当我听到教师们的课时,感觉她们的语言亲切,天然,简洁,准确。她们大多数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带着学生在课文的创设的情境中遨游,带领学生感受课文。
2、自读感悟,开放引导
新课标中提到:学生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性有所感,理有所悟。“感悟”贵在悟,而教师的引导是第二位的。着眼于阅读教学,应当是一个“先读后教,先读后导”的过程。我想教师们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模式的一个充分体现吧。这些课通常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1、初步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深入课文自读感悟。例如,在学生自读感悟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要求,轻声朗读课文,遇到数字圈起来;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让学生想;教师的课亲切天然,看似平淡,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3、处理把握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她们都根据课文的具体要求,紧紧抓住题眼,步步深入文本。
4、评价语言
教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教师教师运用“你最聪明“来鼓励学生;”你会更加奋力的“、”我的小孩,你真是个宝”、 “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这些朴实,天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奋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我的教学生涯。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十六):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2、(出示课件)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 。 这个小孩儿就是 ,那年。(生齐答)
3、(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4、你们明白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加“华山”2个字)
【评:复习导入时,经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景,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二、细读课文。
1、(课件出示华山图)生自由读第二天然段,边读边想,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天然段中边读边找)
(1)(出示课件)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我的脚下。阳光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播放华山的录像,师配解说语)
再指导朗读课件出示的这句话。(师画简笔画,结合简笔画理解华山的高。)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天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2)齐读。
(3)指导背诵。
3、在第二天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指名读。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资料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三、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1)指名读。
(2)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仅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小结学法。
3、指导朗读。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天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供给课前收集的描述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本事。】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1、指名读。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5、小结,范写。
6、生描红,师巡视。
【评:在写字前,教者特意让学生和课文中的小寇准比一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指导写字时,教者注重学生间的差异,对一些写字姿势不好的学生加强辅导,帮忙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评课: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教学时,教者紧扣“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串讲课文,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教者以新课标为指针,充分研究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生动富有激励
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书声琅琅。
一、充分运用电教媒体,教学直观化。
课文的第二天然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进取、主动地读文,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教者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如播放华山的录象,让生动、传神的图象突出华山的`险峻和高,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教者还把板书资料设计成了简笔画,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第二段中的重点句,轻而易举地看着简笔画背出了重点句。
二、感悟、推敲文字,真切体会意境。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教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以及古诗中的“回首”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
味,使学生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华山真高呀!”并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
三、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阅读本事的培养。
教学中,教者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奋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自由思考,尽情表达。教者重视阅读本事的培养,如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情不自禁”;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资料;重视思想教育,经过对课文的理解和诵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小寇准认真学习的态度……当学生把握不准时,教者及时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总之,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如果教者能针对学生实际,实施差异教学,相信必须能让课堂更加高潮迭起。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十七):
授课人:XXX
导语:有没有梦想。马蒂尔德也有梦想。感受马蒂尔德的悲喜人生。
1、展示自学中的收获。
(按组:学案设计有字音字形填空+自主字音字形。生1字词积累。生2线索。生3主旨时讽刺。生4乐观任劳任怨。生5劳动者的伟大。生6情节:需—借—用—丢—找—赔—识。教师归类:情节人物主题。)
2、教师追问:最欣赏的情节。读文本,说明原因。
借项链(读文本)识项链()(找出假项链的'伏笔)如果没有假项链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答得还是不错的。主旨,回味无穷。教师板书虚荣纯朴善良)教师指出“赔项链”也显示出了虚荣?应当值得推敲。是虚荣还是守信?
3、学生讨论一个人既虚荣又善良是否贴合现实?
(生:本质纯朴善良,社会环境让人虚荣)
4、一夜风头出尽,项链成锁链(学生对下联:半生光阴熬完,靓女变丑女/十年光阴耗完,朱颜变花颜/十年沧桑终结,娇颜变笑颜/十年青春全失,佳人变妇人)
问,喜欢哪一幅对联。
马蒂尔德变还是没变,不能一概而论。
5、描述人物的方法(语言、心理、动作、比较、神态)
(描述人物的方法属于预设)
6、主题(同情、讽刺、赞颂、揭示)
人生启示(生答)关于梦想。梦想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态度。
7、留作业,续写结尾
小组活动不足。
教学中没有抓住重点。
作为情节来说主要是结尾的妙处以及铺垫照应。
教师应当尽快地导入此中来。
经过学生对情节的分析说明人物性格。
结论不是在分析人物中得出的,
二是分析情节的副产品。
对文本不能从整体上关照。
课程的设置上应当从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进行把握。
只见树叶不见泰山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还有比较大的欠缺。
课笔记格式
-年---月---日
第---节
授课地点---------
授课人-----------
题目-------------
科目-------------
听课资料
-------------------------------------------------------------------------
听课反思
-------------------------------------------------------------------------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十八):
一、导入,复习检查:
齐读课题。
这些字你还认识吗?开火车读。齐读。
一朵一颗满天真好晚上数着那里最喜欢
3 教师这有几个字宝宝找不到家了,谁来帮他们找到家?
朵只头颗
一()白云一()小鸟
一()珍珠一()头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
1、鲜花和星星“我”最喜欢谁?请小朋友们自我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一边读,一边想一想课文所描绘的画面。(出示:一边读一边想)
2、谁来展示一下自我的朗读水平。(出示这小节)
指名读。
3、(1)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
你是经过哪些词看出鲜花很多?师相机在“满地、那里、那里、还”下头划线。
谁能读出鲜花的多?
放鲜花的课件,夏天到了,绿茵茵的草地上,盛开着朵朵鲜花,它美吗?谁想夸夸它?它美在哪里?指名说。
看着满地的鲜花,我真想。
【评:口语训练和想象力的丰富集合起来,有道理!】
小朋友真会想,能不能把鲜花的美读出来呢?谁想读?
再出示这小节(指名读,评议。)
【评:这一步前面应当再有一个自由练读,就扎实了。】
(你读出了鲜花的美丽!听了你的朗读,教师觉得鲜花更美了!)
4(1)读了好多遍了,想不想把这美丽的诗句背下来呢?自我先练练。
指名背。(你背得真流利,如果能加上动作那就更好了!)
(2)谁能上讲台加上动作来背一背、演一演呢?(指名)(你真是一名出色的小演员!)
(3)这么多人都想上台背诵啊?想背的小朋友一齐来背吧!
【评:指导得法,读出了层次,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小朋友背得真棒,教师仿佛看到了夏天满地的鲜花,教师都陶醉了。
刚才,我们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学习了第1段(出示:一边读,一边想),相信你们此刻也能用同样的方法把第二段学好。自我读一读,读懂了什么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评:总结学法,由扶到放。】
谁来汇报你们交流的结果?
说明星星的多:划词:满天、那里一颗那里一颗、还多
3、谁能读出星星的美、星星的多?(你真会读!你看,她把自我的感受经过朗读表现出来了,让星星更美了!)
赛读,谁来跟他比比?你读出的星星也很美!
看着满天的星星,我真想。
【评:这时再来读读,然后背诵更扎实。事实上,下头的背诵小孩们开始不是很顺利。】
三、背诵。
1、这么美丽的小诗你能完整地背出来吗?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自我先准备一下吧!(指名背)
(你背得真有感情!谁来跟她比一比?你真是个出色的小演员!)
2、师报幕。生齐背课文。(9班小朋友团体诗歌朗诵会就要开始啦!)
四、拓展练习。
出示蝴蝶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十分喜欢这幅图画,所以仿照课文写了一首小诗。指名读。
我最喜欢
天空中飞翔的蝴蝶:
那里一只,
那里一只,
真比海滩上的贝壳还多。
过渡:教师说的好吗?小朋友,只要你们留心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再发挥想象说一说,能说得比教师更好呢!
你会说吗?那里有一幅美丽的图片,请瞧!你能仿照着课文写一段小诗吗?
我最喜欢
天空中飞翔的小鸟:
那里——,
那里——,
真比——————还多。
【海鱼图】
我最喜欢
————————:
那里——,
那里——,
真比——————还多。
4 我最喜欢
————————:
那里——,
那里——,
真比——————还多。
【评:说话训练从复习的数量词填空就打下基础,前呼后应,训练扎实,评价有效,学生兴趣盎然。诗歌习作资料丰富,洋溢着智慧的热情和闪光。】
五、指导写字
聪明的小诗人,不仅仅诗作得好,教师相信你们字也必须会写好,我们来记几个字吧!
朵最真
1、写“朵”
(1)谁有好办法记住它?
在“朵”这个字里面隐藏着一个偏旁:几字头。
写这个字该注意什么?(几没有钩,木的一横很长。)
(4)师范写。
(5)学生描红,临写。
2、写“真”
(1)怎样记这个字呢?
(2)在“真”这个字里面也隐藏着一个偏旁:十字头。
(3)写“真”时该注意什么?(真里面有三横)
(4)师范写。
(5)学生描红,临写。
评课:
从教材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歌是首次给小孩们现代诗的形式;从字词训练的角度来看,这课侧重于“比”的内涵;从资料来看,这课以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形式告诉学生:鲜花和星星的多及美。
我想,教材编者的意图绝不仅仅是让小孩们感知生活,还有对诗歌这种形式的热爱与贴近。所以,李教师充分领会了教材精神,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读通顺、读流利。之后再来抓住重点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力求读好。然后,教者没有局限于此,而是进一步拓展深化,训练学生对“比”的认识,进而是对诗歌句式的熟悉:由看图换词填空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到看图填句子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再到看图完成一首诗歌的创作,最终到自由完成整首诗歌的创作。这个过程不可是对文章主题的深化理解,也是一次扎扎实实的诗歌写作训练。事实上,小孩们在这次学习中,真正地有所得了——这表此刻他们对创作过程的高度兴奋上,也表此刻他们创作的结果上:他们说最喜欢满天的繁星,因为它们比夜晚的灯火还多;最喜欢五彩的鱼儿,因为它们比草原上的羊儿还多;最喜欢机灵的'小海鱼,它们简直比海底的珊瑚礁还多……
这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话语不正体现出李教师这节课的成功与精彩吗?同时,这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话语更激励我们不断求索更科学、更适合小孩们的教学方法。
当然,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那里我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背诵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的教学虽然对个别句子的朗读指导较多,可是整首诗歌的朗读不够,这在必须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整首诗歌的理解与感知。而加上动作朗读、背诵就更需要读流利、读熟练了。当然,这节课在这一环节上有所疏忽可能是为了后面拓展部分时间的保证。可是显然,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真正地把“学生本位”的理念落到实处。如果把这首诗歌真正读通、读好、读透,我想可能拓展部分的练习学生对整首诗歌的创作会更贴切。
实际上,如果将划重点词这一步骤省略,以范读等方式直接指导朗读,可能既节省了时间,又轻易地降低了学生朗读的难度,岂不两全其美?要明白一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材的教学重点就是读书、写字呀!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十九):
一、 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 看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松树)教“松”(song)。领读。
2. 板书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 指出“松”是平舌音,“树”是翘舌音。指名读课题,领读课题。
3. 从“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1) 小松树和大松树在什么地方?
(2)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啊?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二、 初读指导
1. 自由读课文。
要求:
(1) 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 标出天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资料。
学生自由读,互相交流。
2. 检查自读情景。
(1)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2) 课文中的词语,估计学生都能理解,可采取下列办法解决有关词语:
指名回答:低头(动作表示) 听(动作) 摸(动作) 回答(联系课堂提问与学生的回答)
《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哪个词的意思和“惭愧”一样?(难为情)
(3) 观察生字特点,想出记住生字的方法。小组内交流。
(4) 朗读课文,说说各个天然段的意思。
a介绍两棵松树的大小和位置。
b小松树对大松树夸自我长得高、看得远。
d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
(5) 逐段指名朗读。
三、 作业
1. 认读、练写生字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词语:松树 比多少 回答 小孩 听 低头
2. 说出各个天然段的`主要资料。
二、 精读训练
1.
指名口头填空:--------有一课---------松树,--------有一棵----------松树。
2. (板书:惭愧)指名拼读后,问:“惭愧”是什么意思?
3. 问:小松树为什么感到惭愧?课文里是怎样说的?
4. 起初,小松树怎样样?(板书:长得多高 看到很远)
谁能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读出它那种自以为了不起的语气来?
练习朗读,同座对读,互相学习、指正。
指名当众朗读、评议。教者示范,学生再读。
5. 之后,小松树的想法怎样会发生变化的?
指名读风伯伯的话。(板书:比你高 大山托)
讨论:风伯伯的话是什么意思?
6. 讨论:小松树会怎样想呢?
(感谢风伯伯,不然,还真的以为自我最高呢)
(刚才太不礼貌了,要向大松树说声对不起)
(要是我也在山下,和大松树站在一齐,他肯定比我高好多好多呢)
(感谢风伯伯,是你让我明白了,我能看得远,是大山的功劳)
(如果大松树也长在山上,他会看得更远更远)
7. 教者小结:小松树已经明白自我错了,他以后必须会改正错误,变得谦虚起来。
8.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 写字指导
1. 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多 你呢 回答 风伯伯 听 孩 比 低
2. 自主学习,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根据学生发言,明白写字。
四、 作业
1. 按笔顺描红。
2. 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二十):
《氓》
(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
教学过程:
1、标注字音、词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问: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学生问“氓之蚩蚩”中“之”的何义?取消独立性。)
3、“载笑载言”——“载欣载奔”
4、再读——学生读得太快。
5、解释:蚩蚩、贸丝、愆期、汤汤、不爽
6、概括故事情节:男子出轨,被压迫等。
7、问:概括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体现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学生黑板上展示)
期待——快乐——抱怨——悲伤——妥协
8、词语分析:载笑载言
9、问:女子为何变心?学生答:吃不饱,穿不暖;光让干活;抱怨“二三其德”,日子好了,却有二心,无奈心酸。(为何不追根求源?贰行。下课铃响了,主题还没有挖掘呢。)
过程思索:
1、声音高,而感情不浓;
2、教态呆板,课堂语气太直,有些凶,语气不婉转;
3、学生理解全文了吗?就分析情感变化。
4、学生不理解,就进行空洞分析,可乎?
5、课文没讲完啊。
整体点评:
1、本课失误有三:前紧后松,时间分配不当,其一也;一个问题:感情变化找其词,简单而浪费时间太多,其二也;框架结构没有,不清不楚,其三也。
2、教师表情淡漠;
3、学生理解不到位,就讲不好。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二十一):
时间:20XX年9月6日星期三上午
主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主讲人: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惠青教授
资料摘要:
一、关于教育改革的三个基本观点
(一)教育具有情境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多解性
●什么是好课?(观摩课、公开课等)
教育也应当有梦想,我们期望经过课把对教育教学的期望展示出来。经过这个方式去描述未来,去引领未来。我认为,赞成有效。当听的教师听了课以后认为我能学,那就是好课。
● 两种研究范式:天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探索规律。
1.天然科学:如果是A必然是B,理解为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
2.社会科学:在宽泛意义上的科学,它所揭示的是事物间普适性。而教育科学就是后面这种。
3.一个是以物理学研究为特征的天然科学研究范式。一个是生物学整体观为特点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前者以物理学为方法论基础,是分析性的科学。后者以生物学为方法论基础,是整体性的科学。前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实验,靠的是事实确定。后者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思辨,靠的是价值确定。前者研究结论是唯一的,后者结论是多元的。
4.教育的不可重复性,追求教育地适切性,离开具体的教育情景谈教育没有任何实际的价值。
(二)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缓进的过程。
●不要做一夜暴富的黄粱美梦,这是个渐进的过程。课程改革是一个缓进的过程,犹如大海涨潮时的“海浪现象”。更多的表现为改良,而不是疾风暴雨式的革命。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初公布了中国社会现代化报告。世界上已有十个国家进入了第二次现代化,而中国等九十多个国家正在奋力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并且预测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到达发达国家的1960年的水平。
(三)教育变革的真理——寻找两难问题中间的结合点。学科的课堂教学还是实现学生素质提高的主战场。
●学科课程设置地合理性
●缓解知识地无限性和人的生命的有限性这一对矛盾。与班级授课制地教学组织形式相配合。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互补
1.关于课程目标
2.关于课程资料
3.关于课程实施
●交流:写观察日记:看豆子发芽情景,所有学生都写豆子发芽,但有的豆子不发芽。之后教师读了一篇范文,让学生根据实际写出真实的文章。
●设计开展炸马铃薯条的综合实践活动。(交流)
活动目标:让学生经过实践活动培养探究和合作意识、培养动手本事。
活动准备:马铃薯、煎炸工具、预先分好四人小组
活动过程:教师讲述操作过程,适当演示,分四人小组准备
分工合作:洗、切、炸马铃薯,分享成果,展示过程
活动延伸:办小报、写日记等
二、为什么要设置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
●1978年吕叔湘对语文“少、慢、差、废”的批评引发人们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思考,自那以后尤其是新课改以前的诸多语文教育改革其实都能够看做是追求效益和效率的改革,其旨归都是“有效教学”。新时期第一次提出语文教学“效率问题”应以1978年3月16日《人民X日报》发表吕叔湘先生在一个座谈会上的发言《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为标志。吕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说:“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可是关,岂非咄咄怪事!……”
●到了1997年,语文教育迎来了一场更猛烈的批判狂潮。当年地《北京文学》推出王丽的《中学语文教学手记》、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和薛毅的在资料性质和思想上有其内在联系,不约而同地批判了当时地语文教育现状。其结果正如王丽本人说的那样,三篇文章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引起了全国性的强烈反应。他们对语文教育的“热讨论”迅速演变成“大批判”,且批判者不限于语文教育界,而是不分领域,不分专业,不分阶层,大家群起而攻之,简直是全民动员,集中开火,批判的矛头也不仅仅限于语文教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最为典型地体此刻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而“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构成语文教材资料地五个板块。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改革的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期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
●主要存在的问题:
1.非语文化。
主要由对“综合性”的'误读而导致,跨学科是一种综合,但综合不必须就是跨学科。
2.综合性学习地娱乐化倾向。
趣味性也是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在“做中学”“玩中学”不可避免地使语文化综合性学习带有娱乐性地色彩,这也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综合性学习是什么
(一)来自文字学研究的解读
●三个综合:一是读、写、听、说之间的综合;二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三是文本学习与实践性学习的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两种课型:一种是“综合性学习指导课”;一种是“综合性学习汇报课”。指导课是指导什么?确立学习主题,确立分组学习方案、提示学习的方法与手段、商定学习的成果展示与评价。
●主题:《说不尽的桥》
要点:一、导入(教师的导入语)
二、活动过程(学生主持)
(一)知识的桥(采用问答的方式,了解有关桥的知识)
(二)汇报
(三)总结
(二)从揭示综合性学习特征的角度
1.语文综合性学习重整合。
2.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过程。重体验,轻知识;重过程,轻结果。
3.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应用
4.语文综合性学习重体验。
5.语文综合性学习重在全员参与。
四、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目标——追寻教学的诗情
(二)资料——生活化、综合化
(三)教学方式——活动化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二十二):
教学过程:
1、诵读文本,概括故事
2、疏通文意4分钟
3、小组交流2分钟
4、一学生问:“淇水汤汤”前后有何关系?
“淇水有岸”何义?“送子过淇”——“子”何意?是男子吗?
(点评:这一环节很好,你给学生一个发现的空间,学生就给你一个灿烂的蓝天。)
5、一学生问:“至于暴矣”,“暴”何意?打。
6、概括故事情节。
7、品读文本。问:你在什么地方读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的词语和感情?
学生答:容颜像叶子一样衰老了;送子涉淇,很细心;载笑载言,很快乐很甜蜜。
问:你读出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
(随堂点评:分析得很好!)
8、问:本单元是观照女性命运,你回顾全诗,从这位女主人公的'婚姻经历,得到了什么?有何感悟?
几个学生答:“女也不爽”,婚姻是感情的坟墓;
女子不能承担家务活;
不能光勤俭持家,要提升自我魅力,多读书,提高修养,来吸引男性;
离婚也是好事,过程总是痛苦的,要旷达。
打败婚姻的是现实,女子的容颜总是要凋零的。
(点评:在那里,有两个学生回答不当,是生之过?是师之过?总之,是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本诗的含义之缘故也)
9、最终让学生选择一节,背诵。
过程思索:
① 沉着,不着急,主问题很好,清晰大气,关注学生思考。
② 有些议论学生脱离了文本,谁之过?
③ 为何本诗的艺术方面没有涉及?鉴赏不足。
整体点评:
结构好,但没读,没讲艺术性。
本诗的艺术性何其高也,而仅仅局限在性格的分析,又是女性本身的分析,何其偏颇也?叶子如何变化?淇,如何变化?为何不讲讲其艺术?这首诗千古流传,原因何在?婚姻破裂原因何在?为何不讲?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二十三):
一.读课题《绝句》,你是怎样理解绝句的?作者是谁?
师:昨日讲的李白是诗仙,而杜甫被称为诗圣。这首诗是作者写自我在成都杜甫草堂那个地方看到的美景。
二.学这首诗。
1、 听教师范读,小孩们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景物,看谁看到的多,看到的.景物最美。
师读后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两只黄鹂在树枝上跳来跳去。
师立刻在黑板上板书简笔画,你是从哪里看到的,请读读、全班齐读
生2:我看到了多年未化的积雪。
那教师要画应画远还是近(远)齐读
哪里的雪(成都西岭的雪)
理解窗含(看教室窗外,象窗子框起来因而用了一个含字)
生3:我看到了遥远的东吴门口停了许多船
师板画,生读出远的感觉
生4:我看见白鹭
师:应画在哪?(远)怎样读?(飞得有劲)
师:难道我们的大自然就这样单调吗?请再读,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读,师启发:开动你的耳、眼你又发现了什么?
汇报:生1:我看到了春天
师:你从哪里明白的?生1;“翠”字
师:从诗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2:码头(从门泊看出)
生3:房子(从窗含看出)
师启发:我还从赵尘(生1)的“翠”看到柳树是绿的,[给板书柳树涂为绿色。]你还看到、听到什么?
生1:听到鸟叫
生2:我听到船的汽笛声
生3:流水的哗哗声。(师:你的耳朵真灵)
生4:我看到长江很长,还有船在往这靠。
师小结:我们想象后,让树有了绿色,鸟在叫,这叫有什么有什么?
三、小结:学了这首诗,有什么有什么?(读板书)
听课后点评:
1、读的形式多:初读——个别读——评价——评价过程中读——齐读——范读——想象景物中读——读中打开耳、眼——夸夸诗读——读出感觉。
2、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听到什么?让画面更丰富。
3、小结(有什么有什么)小孩概括令人折服。
4、 师声情并茂将生天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
5、 读、听、看、想后再落实每一句诗意——水到渠成。
6、 考大家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7、 读、听、练。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二十四):
《念奴娇赤壁怀古》
(九个小组平面式朗读,可乎?不可也)
教学过程:
1、导入:应对苦难,屈原选择了------陶渊明选择了-------
2、梳理积累:字词。
3、问:写了什么?学生答: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4、问: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诵读?(上课已经35分钟了)
5、让学生分列到黑板前诵读?(一个一个展示,共八个组全部到台上诵读)
6、二个小组打擂:一个组读二句,另一个组再读二句
过程思索:
1、学生梳理字词时间长否?
2、课堂语言较好。
3、诵读方式太宽泛。
4、让每个小组早排练好了吧?(一个小组还有单读、分读、合读)
5、光去读,太平面化了,没有递进层面的东西。
6、光去读,不鉴赏了?
整体点评:
这是一节离奇的'课。我命名为表演式朗诵。本课两个环节,一是自我梳理字词、语句;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诵读,之后分小组表演式诵读。一组两组也罢了,你竟想不到,竟然九个小组都到前台展示。试问:平面式的毫无递进的诵读能代替分析、鉴赏吗?这位教师素质十分优秀,就是想出奇,就是想创新,恰恰是作茧自缚了。所以我要奉劝教师:课堂教学必须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千万不要一味求新求异,把传统的根本的教学思想给弄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