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精选21篇)

时间:2023-06-01 18:03:08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1):

  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惊叹曹雪芹先生对人物性格的传神刻画。黛玉的敏感、离愁;宝钗的温柔、贤惠;湘云的憨厚、可爱……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气质,不一样来源于性格,来源于不一样人的修养,对外物的看法或者是原生家庭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月阅读了由美国医学博士斯泰拉·切斯与亚历山大·托马斯共同撰写,谭碧云翻译的《气质论》一书。本书带领读者从概念,包括气质的定义及其扩展这项定义的研究入手,逐步深入到对气质及其对于各类相关实践与特殊群体影响的具体探索之中。本书提出了九种气质类别、三大气质集群、拟合优度等理论和概念,为许多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如儿童精神病学,心理治疗,亲子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指导,儿科医疗护理等其他一些资料。能够说这是一本具有理论支撑的好书,它的专业性与实践性是无可厚非的,推荐给父母和教师阅读。但同时对于一些专业词汇的理解与领域的认知还是让人十分吃力的,在此我也只能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个人比较喜欢第一部分,概念的产生和研究方法让心理学变得更加客观,结果的应用则让他变得更加睿智和宽容。在阅读各式各样的调查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个体差异看起来在出生时就已存在,这些差异会受到后天个人经历的影响,但却不是由后天的因素决定。那里需要我们明白“天性或教养”两个概念,一种认为出生即存在差异,而另一面即与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的“白板说”不谋而合。其实没有绝对的定论,毕竟研究的数据总是狭隘而并不全面的,只能说在长大过程中有先天存在的差异,也有后天个人经历等因素引起的差异,无论哪种,都需要我们运用必须的方式去做出及时的指引。

  可是在阅读书中有这样一则案例震撼了我:案例中的母亲因为精通心理学知识,所以在她的心理勾画了一个所谓正常小孩应当有的模板,她在潜意识认为好动、喜欢争辩的小孩才是正常的,所以她觉得十分苦恼,为自我安静、不擅表达的小孩而苦恼,她奋力想释放儿子所谓被压抑的攻击性,事实上却打击了他坚持自我行为的信心,好在这一切在几次心理咨询面谈之后有了改观,她开始欣赏这个安静而上进的小孩,她也不将职责归咎到自我身上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了。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确实认可,很多问题小孩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我们很直观的感受到一个母亲的教育对于小孩长大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一向所说的原生家庭对于小孩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的影响。但在切斯的报告中我们也能够了解到即便应对父母的严重失职,也有进取健康长大的小孩。相反在关系健康的家庭中长大的小孩也会出现许多儿童心理问题。在阅读中,我深感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它不是我们为了应对考试而去记忆的条条框框、理论知识,而应当是我们在应对一个个活生生个体时,能够透过行为的现象而能获悉背后存在的问题,当然,此刻的教育中也存在一个疯狂的现象:

  一个小孩只是一些行为异于常人,都会被某种心理学理论定义为病态,并且将这种病态怪罪到父母身上。结果小孩们并没有得到适当的帮忙,父母也受到愧疚感的折磨。比如案例中艾伦对自我的行为要求是近乎追求完美,虽然父母在咨询前一度处于深深的自责状态,但其实她的原生家庭并没有过多的职责,只是小孩在长大过程中由于小孩固有的一些个人特质,这些小孩因无法理解成年人对他们的期望,从而产生过度的压力和自我怀疑,最终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应当慎重,不要轻易的为一个小孩的行为贴上心理问题的标签,也不要急于将问题规则上父母、家庭,更应当做的是对问题本身进行由浅而深的探究,联系小孩在长大历程中的经历来对问题作出及时的指引。

  在本书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定义“拟合优度”,即当一个有机体的本事、动机与行为风格和外在环境要求与期望一致时,结果就是到达拟合优度。这个概念的界定让我想到了“欲望与现实”的一种专业表述。比如案例中的格劳丽亚,父母总是在一些问题上妥协,从而来寻求“世界和平”的局面,但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父母也决不妥协,但其实这的问题指引是有偏差的,好比说在婴儿时期的时候只要保障小孩最基础的需求,即营养、清洁、健康,只需简单顺应小孩的气质个性,但随着小孩的长大,她的需求又会出现不一样,所以作为父母在拟合度差的时候经常发生权力争斗,这是毫无益处的,仅有贴合拟合优度的日常安排,才能起到真正的良心作用。这种安排不仅仅恢复了父母的权威,小孩的气质个性也重新获得尊重,教会了她适合其长大阶段的社交经验,并且使父母与小孩的关系以及小孩的长大步入了进取的轨道。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更深知拟合优度这个概念能够使我们设计经过父母指引的方式来对小孩的问题进行预防、早期干预和治疗的方法。

  当然,父母指引的案例有成功也有失败,因为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同理他内在的性格与外在的气质也是独一无二的,并不存在气质有无好坏之分,每个人都在用自我的方式去展现,也不可强求和谁的一样。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2):

  秋风秋意吹起落叶片片,这样的时节最适合看红楼梦了,一瓶王熙凤的油嘴滑舌,直率毒辣,体验林黛玉的少女纯真诱惑视频为贾宝玉的不目光明和自由不羁。

  生而有幸能一品中国名著红楼梦里的爱恨之巅,纵观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处处细心翼翼,也处处惹人怜爱,被质问及学业时答四书的她发现园中的姐妹皆不曾深读过学,在陌生的地方无依无靠,无读书无知己,他只能隐去光辉做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姐。

  然而贾宝玉是一个厌恶官场的男孩,同样闯入了林黛玉的世界里,从此也闯入了林黛玉的心里,因为她们有共同的赏读的书,共同喜欢的诗句,诗人共同在桃花林下吟诵诗句,不管世间道俗礼仪,他们超越了世间固化的观念,那也是因为如此,所以便一眼可望见他们的感情故事,不能善始善终,终归是被固化的传统文化观念给拆散了。

  袭人曾劝贾宝玉说,放着奶奶的贾宝钗不理不要搭理不搭理的林黛玉姑娘自我寻找不欢乐吗?的确在温柔贤淑的贾宝钗面前,林黛玉不仅仅显得不够大方,并且还有些刻薄无理取闹,但正是林黛玉如此敢爱敢恨才令贾宝玉迎难而上,也令我由衷的佩服,这位女子,在世俗礼仪当前的那个时代,许多事情都不能随心所欲的去做,然而林黛玉却做到了超脱的境界,这样的女子怎样能不让别人心生怜爱呢?

  可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痴情更是令人惊叹,在听到林黛玉丫头,紫雀谎称林黛玉妹妹要离开贾府时,贾宝玉便发了一次狂,直到的确确认林黛玉不会离开后才渐渐缓了过来,贾宝玉究竟是对林黛玉有多欢喜呢,一生做了两次狂,两次都是为了林黛玉而狂,宝玉的喜与悲都来自林黛玉,林黛玉的悲与喜也都是来自贾宝玉。

  两个敢于挑战世俗与世俗追求不一样的两个人却不能够走在一齐,这样的杯具是观众所不喜欢也不愿意理解的,但在追求名利以利益为上,近亲相结亲上加亲的时代,这样的感情是注定的杯具,但他们有追求的精神却是永存的,从他们的语言文字从他们的吟诗作对,从他们的诗情画意中皆可体现出的淋漓尽致。

  红楼梦教会我的是人生道路上直面自我的道理,更是勇于追求探索自我的精神,幸好在最好的年华里,看到过了,品尝过了红楼梦的爱恨痴情。在为人处事上,我们不能过多的学习王熙凤,可是也要懂得变通,善于见风使舵。

  读罢红楼,心头涌上一股酸楚。昔日的繁华烟消云散,红粉佳人香消玉殒,偌大的贾府早已人去楼空。那是一个繁荣时代的落幕,亦是一群妙龄女子的劫难。而当时那个冷月葬花魂的黛玉,可否安好?

  我记得你清俊的容颜,记得你眼中的波光点点,记得你单薄孱弱的身躯,记得你过人的才识,记得你吟咏的《葬花吟》,记得你手捧落花和着泪水将青春埋葬。你是水做的女子,娇弱可人,多愁善感。阆苑仙葩、潇湘妃子,你是那个手捧诗卷、眼泪盈盈的女子。

  你本是天上的一株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的滴水之恩,转世下凡,发誓要将一生的眼泪偿还给他。你与宝玉相爱,本该是一对神仙眷侣,却遭到贾府众人的反对。你本就羸弱的身体承受不住突如其来的打击,你病倒了。突然有一天,卧病在床的你听闻了宝玉迎娶宝钗的消息,气急攻心,最终撒手人寰。

  有人正燕尔新婚,有人却抑郁而终。偌大的贾府,在一片张灯结彩的祝福中,是否有人还会记得这个清高娇俏的女子?在一片对金童玉女的称赞中,是否有人会对这个佳人感到一丝痛惜?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终是佳人已逝,独留公子一人在凡间踟蹰。那个两弯笼烟眉、一双含情目的可人儿还是葬送在了贾府,葬送在了那个黑暗的年代。

  黛玉,也许有人会说你只知柔弱,但我明白你清丽容貌下高傲的性格。你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本该细心翼翼如临深渊的你却清高不折,你以尖刻的话语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以诗人的才华抒发对自我命运的感慨,以生命去维护感情。你爱《西厢记》,追求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禁锢的自由恋爱,与封建礼教对弈,以自我的生命祭奠黑暗的年代。

  我在红楼一角遇到了你,遇到了那个眉眼盈盈的你,遇到了那个才气无双的你,遇到了那个冷月葬花魂的你。黛玉葬花,葬送了自我的青春,红颜已老,时光不复。我只愿你,还是那个浅笑倩兮的黛玉。

  他年葬侬知是谁?

  知是谁?

  终是花落人亡两不知!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3):

  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读《红楼梦》。当时我12岁,在城关中学上初一,吴晓冰教师是我的语文教师,她的言传身教令我如沐春风,使我对语文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那年寒假,吴教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阅读一本名著。

  我的母亲,对我有着重要影响的又一位女性,她从不吝惜给我买书钱,即使那时家里并不宽裕。她带我到书店,我在书架前徘徊了很久,最终挑了一本《红楼梦》,彼时在我年幼的心中,《红楼梦》是一本最著名的名著,更何况它的价格,在四大名著中也是最贵的。

  但一个12岁的孩童,想要读懂红楼梦,并非一件易事。果然翻了几页,我就读不下去了,开篇讲的神话故事,绕得我云里雾里,并不熟悉的表达方式,令我懵懵懂懂,不肯再读。

  但也就是因为家里并不宽裕,没有其他的游戏方式,过了几天,只好重新拿出来再读,跳过晦涩难懂的部分,这一次我很快被它所吸引。我不得不承认,那种吸引首先是豪门大户里的富贵生活对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女孩的吸引。书中写到的每一处院落,每一件华服,每一道美食都令我神往。做法考究的茄鲞,刘姥姥夹不起来的鹌鹑蛋,宝钗送给黛玉的燕窝,宝玉挨打之后想吃的小荷叶小莲蓬的汤,贾母嫌太油腻的鸭子肉粥,宝玉给晴雯留的豆腐皮包子,秦可卿病中能吃得动的枣泥馅儿的山药糕,不胜枚举,给了我一场想象中的美食盛宴。

  也想在大观园中分得一处院落来住着,闲时串串门子,拜访好友,吟诗作赋;也想拿手帕拢一包花瓣,枕在落花纷纷的石榻上浅睡;也想在飘雪的琉璃世界,和一众好友围炉烤鹿肉,饮温酒。我像初进贾府的林黛玉,细心翼翼地揣摩各类人物的心境;也像刚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贪看富贵人家的一饮一食。书中仍有些不能理解的文辞和欣赏不来的诗词,不妨碍阅读,便暂且割下。

  日复一日,很快《红楼梦》就被我读完了,每每合上书,只觉唇齿留香,舍不得束之高阁,于是我开始了一遍又一遍地回味。这一次阅读,我不是从头到尾细读,乃是随性所至,翻到哪一页便从哪一页读起。读熟了之后,心里想看哪一段,就翻到哪一页。记得那时最爱读的,是宝玉同黛玉吵架,老妈子同小丫头吵架,当姨娘的排揎当小姐的,当主子的掌掴当奴才的,当老子的教训当儿子的,当丈夫的要杀当媳妇的,当主母的陷害当姨娘的。品之如饴,嚼之有味。尤其是探春和宝钗在荣国府兴利除弊,撑起贾府改革事项那一节,引发各类矛盾冲突,更是百读不厌。

  之后随着年龄增加,学识增长,阅历丰厚,书中那些不懂的词也懂了,不能欣赏的诗句也能欣赏了。于是就异常爱读书中所写到的诗句,它们或长或短,却都和人物性格命运息息相关。怡红院中,群芳夜宴,众人占花名儿,宝钗抽到牡丹,签曰“任是无情也动人”,不就是宝钗这个“气一暖,就吹化了”的冰雪美人最好的注解吗。湘云生日,宝钗替她张罗请众人吃螃蟹赏菊作诗,黛玉《问菊》中说“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不就是她自我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写照吗。

  香菱学诗时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这烟如何直,日天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短短一句,就道出了诗歌的说不出来的好处。语文课上解析再多,不如原句精妙无双。宝钗进入大观园,黛玉对她一向很冷淡,之后宝玉觉察到黛玉对宝钗的态度转好,用《西厢记》里的一处戏文问黛玉道“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借用“举案齐眉”这个典故说明每每只是孟光对梁鸿尊敬有加,何时梁鸿也能对孟光举案齐眉,把钗黛之间微妙的小儿女的心思一语道中却又未曾戳破,比直言问她几时接纳了宝钗强上千百倍,黛玉不仅仅不恼,还称赞说“这一句原问得好,你问得也好。”

  再之后,年岁增长了些,对书的理解也更深一些。我开始懂得黛玉和宝玉从未互相说过一句喜欢的感情更加纯粹而彻底;也开始理解黛玉非死不可,而宝钗对于自我即将嫁给宝玉这件事只能暗自垂泪,我明白他们三人的感情杯具正是身处这座院子带来的杯具。繁琐华丽的高门大户像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旗袍,早已腐朽了。我儿时所理解的作者曹雪芹的辛酸泪与荒唐言可是十分之一。

  如今,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足了,娱乐方式丰富多样,电子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处在终端的我们如上瘾一般一条又一条的刷新消息,却静不下心来去一遍又一遍阅读同一本书。我十分怀念那个坐在小小的房间里心无旁骛翻阅一本书的小小的自我,那是生命最虔诚的模样。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4):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杯具。《红楼梦》不只描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并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杯具感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应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感情的杯具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杯具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杯具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应对落花,她想到自我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并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所以仅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经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梦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我的梦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此刻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我的梦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理解世界,世界不理解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久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久的伤痛。虽然最终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一样,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5):

  选文围绕宝玉挨打一事展开,从资料上看,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宝玉挨打的'起因:一是由于宝玉不愿与“禄蛊”贾雨村扯淡,并为投井自杀的丫头金钏儿“五内摧伤”“垂头丧气””因而被父亲贾政数落了一顿;二是由于宝玉与戏子蒋玉菡(琪官)平等交往,惹恼了忠顺王爷,王爷派长史官向贾政告状,激起了贾政对宝玉这一“无法无天”行为的怒火;三是贾政庶出的儿子、宝玉的异母弟弟贾环,出于嫡庶间的矛盾和嫉恨,在贾政面前诬陷宝玉企图非礼丫头金钏儿,才使她赌气投井自杀的,这无异于火上浇油,于是贾政下狠心要痛打宝玉这不肖子孙。第二部分,主要描述宝玉挨打的经过:一是贾政下狠心要打死宝玉。先不准任何人向里面报信,再逼着小厮们狠打,又自我亲自狠打,最终还说,为了不致“明日酿到他弑父弑君”,要勒死宝玉,“以绝将来之患”;二是王夫人苦苦哀劝,先劝后哭,数落中想念死掉的长子贾珠;三是贾府至高无上的权威贾母,大骂儿子贾政,平息了风波。第三部分,主要写宝玉挨打后,贾府上下来探望宝玉的情形。这一部分重点写了四个人物:一是袭人,她是宝玉的贴身丫头,她精心照料宝玉,细心探察宝玉挨打的原因;二是薛宝钗,她先送上治伤的丸药,然后安慰宝玉,在安慰中暗送感情,并劝宝玉改悔;三是林黛玉,她见了宝玉仅有哭泣,最终怕被凤姐撞见,慌忙从后门逃走;四是贾宝玉,写他伤痛中仍细心想到别人,且表示:“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该文的思想资料和艺术特色,能够经过文中所涉及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描述来把握。

  贾宝玉。宝玉厌恶贾雨村这类拼命钻营、贪赃枉法的“禄蛊”;他同情丫头金钏儿的悲惨命运,因金钏儿的投井自杀而“五内摧伤”;他与地位低下的戏子蒋玉菡平等交往,互赠信物。这些都说明他不愿走勾心斗角、昏暗污浊的仕途经济道路,蔑视封建礼教,渴望自由、平等,具有个性解放的思想。虽然被打得遍体[伤,但对自我选定的生活道路仍无悔改之意。当父亲要打他时,他急于寻求保护伞,告知老太太,可是是权宜之计。逃过这顿打,他仍将我行我素。打他的过程中,他明白求饶没有用,故“只是呜呜地哭”。而他从痛楚中醒来后的第一句话是:“可是为那些事,问他作什么!”他并没有在毒打之下屈服,他对前来看他的黛玉说:“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是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证明他对已经选定的生活道路绝无改悔的坚定决心。另外,这句话实际上也是宝玉对黛玉的一次真正的心迹袒露,话中的“这些人”说的是蒋玉菡之流,指的却是包括与林黛玉的儿女私情在内的叛逆情感,这话林黛玉也听懂了,认可了。在这之前,林黛玉始终是那么别扭,又要探贾宝玉的口径,又不让他把话说明,贾宝玉一旦把真情表露出来,黛玉就觉得受了冒犯,大生其气。但从此之后,黛玉便平静下来,再也没有闹过别扭。这一点,体现了作家曹雪芹对中国伦理文化、中国历史社会深刻的经验和解释。

  薛宝钗。在选文中,她比黛玉先来一步,“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之后”她命袭人“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就好了”。可见其细致周到。问候了宝玉一句“这会子可好些”之后,她便切人正题:“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又回到她先前劝宝玉读书入仕的老路上。她心疼宝玉:“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出于少女的娇羞,“心疼”二字未能说出口,“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当宝钗问起宝玉挨打的原委时,袭人转述了焙茗的话,说是因薛蟠“不知在外头挑唆了谁来,在老爷跟前下的蛆”。不料宝钗说:“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挑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这番话语使宝钗性格中绵里藏针、心存主见的一面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林黛玉。在本文中,她是在宝玉昏昏沉沉、半梦半醒之时出现的。待宝玉从梦中惊醒,发现黛玉时,“只见他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可见来的时间和在此房中哭的时间都不短。黛玉的悲痛发自肺腑,“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她对宝玉有千言万语要讲,却不知从何说起,半天才说出她的第一句话:“你可都改了罢!”劝悔的话中却饱含着勉强的语气,这是基于对宝玉的挚爱而发出的一声无可奈何、言不由衷的哀鸣,更反衬出黛玉对宝玉的知己之情,说明她对宝玉有着宝钗难以比拟的挚爱。就在这时,外面人说王熙凤来了,黛玉因为自我哭肿的双眼而决意躲开,便出了后院。

  作者经过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贾政、王夫人、宝玉、宝钗、黛玉、袭人等人的形象,写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6):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向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境,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天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我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杯具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证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应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齐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我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我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境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可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本事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杯具。《红楼梦》不只描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并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杯具感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应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感情的杯具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杯具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杯具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应对落花,她想到自我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并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所以仅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7):

  或许,人生是如诗一般的完美;或许,人生是跌宕起伏一般的有悲有喜;或许,人生如戏剧一般精彩;如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一般,演绎着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让人荡气回肠。

  对于人生的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贾府往事一一列举在读者眼前。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一生历尽沧桑,就因如此,才写出了传唱千古,震慑人心的《红楼梦》。以《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顶峰,给我们讲述了贾府从繁荣昌盛到抄家破亡的故事,从而又写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婉爱恋,把人生旅途中酸甜苦辣,变幻万千都跃然纸上。

  正是因为《红楼梦》这般精彩,所以让我们对人生有更多了体会,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更深的了解。

  我们的人生,正是如诗如歌般的岁月,有过开心的笑容,有过悲痛地泪水,有过真心的悔责…谁都有过失败,曹雪芹笔下的宁国公也如同所说。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部多姿多彩的小说,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只可是作者是我们自我罢了。人生如戏,没有人明白自我的未来会怎样。人生像一场旅途,正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说过:“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对啊,虽然有难关,但不怕的人才能挺过去。《红楼梦》中,钟鸣鼎食的宁荣府,最终也一蹶不振。人生几何,何必留恋人世繁华,不如奋力拼一生,潇洒走一回。以免来去匆匆,白白流逝人生时光!想必这正是《红楼梦》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读完《红楼梦》这部历史名著,我对人生的感悟有了更多,正因为有了这些让人震撼内心的经典名著,才会让这华彩美文滋养着我们的生命。在我们长大的道路上,想必经典诵读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咱们国家这些古典文学,也让人为之赞叹,耳熟能样的四大名著,四书五经…都在人生长河里,如宝石般栩栩生辉,陪伴着我们一路远行,远行在如戏般的道路上。

  人生如戏。曾几何时,那些古时的文学大师们,把满腔热血,把人生感触以各种形式呈此刻我们跟前,名著让人慢慢感悟,经典让人回望过去…就让我们在如戏般的人生中,尽情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

  红楼梦里的感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感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感情故事诞生了。

  它的出现是那么的天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可是生不逢时的感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我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那里没有她能够依靠的亲人,没有她能够倾诉的知己,仅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杯具的起因,还不如把职责归到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能够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应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8):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叙说着那些痴人痴事,感叹书中他们长生不老,却一遍一遍的上演着杯具。《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道是仅有那无情无欲的石头才能如此真实的作为旁观者叙述着这些点滴心泪。

  作为主角之一的林黛玉在第二回就出场了,可是等待她的却是遭遇自幼丧母。

  于是故事就这么展开了,林黛玉便进入了贾府。《红楼梦》总是用几大段文字描述着主角们的风姿神韵,如王熙凤,贾宝玉,从容貌的美到繁饰的衣装。而对于林黛玉却只是描述了她三分病态如西子的模样。是否注定了她内心的自卑和低人一等的心理,低调自卑到衣物能够朴素到忽略不计,生怕写出来与凤姐,宝玉比较起,让别人笑话了。留笔三分给了人无尽的深思,或许结局在那里悄悄种下了根。

  不知林黛玉是何时喜欢上那不爱武枪爱颜色的少年。或是刹那的初见:贾宝玉因为如天仙一样的林妹妹没有携玉而要把他落草时含的宝玉扔碎,又或是贾宝玉总是宽容她的无理和冷笑。佛曰:“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虽不知她是否在一念之间恋上了如玉少年郎,却明白在无数的须臾中他们将这份完美无尽的展现。

  记得书中林黛玉经常以泪洗面,说话总是有那么几分刻薄。对于别人的话,总是多心留意,比起细心翼翼的露怯,她则总是喜欢冷笑回答,好像当代有些人仇恨社会,认为世界上没有好人。而宝玉是她的知己,明白她那身刺猬装下脆弱的心,所以他总是劝着她,让着她,保护着她。爱之深,责之切。林妹妹却像是不明白似的,也许是潜意识明白了他的包容,才总是常常将自我的醋意暴露:“你怎样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

  每每读到贾宝玉,林黛玉的言行时,我总是感叹幸好他们命运算不错,至少最初在贾氏家族中是少爷,小姐,不然让他们这种性格生于现代,必是两个娇命之人。先是贾宝玉,本就生于深院,大哥早年逝世,嫡系子孙中仅有他一人,身边女子便多,且他居然喜欢胭脂,还是女子脸上的。要是在现代,必以他骚扰妇女几进牢房了。

  其二他不喜欢四书五经,虽然本就不是什么十分好的书,但怎样也是经典,鉴古才能引今。他喜欢的总是那些艳书或是婉约感伤的诗词。他身为男儿应当自立自强,虽不能百战沙场,九死一生,也因顶天立地,有长剑走天涯的豪迈之志。都说字能反应人性格,而我却认为没有经过雕琢的诗才能体现人性格。

  其三他对父亲不孝,贾政虽然作为一家之主确实是严厉而规矩的。我认为却是书中唯一能对贾宝玉指引正道的人,但贾宝玉却总是对贾政欺骗着他的学业,这厢贾政拉着不情不愿的贾宝玉向正路走一尺,那厢贾母凤姐儿却纵容贾宝玉向岔路走一丈。

  次次读到这种时候,我只能望天长叹:“恨铁不成钢啊!”其四贾宝玉身边已经美人如云了,竟还是起过龙阳之好。我真不明白此人怎样想的,明明心属林妹妹,身有袭人,居然仍撞上了蒋公子。再说林黛玉,她身为小家碧玉,柔柔弱弱自小有病根,却不珍惜自我的身体。寄住在外可能思家,落落泪很正常,但她却把哭当饭吃,三天两头哭一回。眼泪可能引起别人同情,但次数多了,那些泛泛之交的人便不会再理会,伤的是自我和那些真正爱你,心疼你的人。

  在当今社会,如果要不怕别人,不再自卑,第一点便是要笑对生活。其二林黛玉说话总是带几分讽刺意味,也许有时她是无心的,但大多数时候她都以嘲笑自我和别人的样貌试图掩饰她内心的自卑。却不知她这样既不能让人尊重她,又使别人远离她。这样的她就像是带刺的玫瑰,大家只愿意远观,不愿意为了了解她而走近伤害到自身。

  也许她内心是嫉妒薛宝钗的,因宝钗的识大体,说话带三分笑,受别人的喜欢,还与贾宝玉有“金玉之合”。但林妹妹内心又是那么清高,自认为宝玉视她为知己,而薛宝钗可是只是头顶虚名而已,并且自我又博览群书,才华辈出,只是恨不得身为男儿,一展自我的全部才华。在现代做人必须不能像林妹妹,而要像薛宝钗。我最敬宝钗的一点就是她的大气,不会因小事而闹别扭。

  我又时常想着,若不是在书中,在那个时代,他们不会是他们,也不会长大成那个样貌。时代环境决定了一生,比如不能要求汉代深闺明白现代的短裙,不能要求长期吃肉的人理解吃素的完美。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书中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人写下的特定的他们,留给他们应有的结局。

  宝哥哥和林妹妹的故事未能使我落泪,而是心中涩涩的,只想叹气,毕竟我在很早以前便明白了他们的结局。时下流行写小说,很多人把一些没有明确结局和杯具的文章写成了好结局,圆了书中人物一个梦,也是圆了自我一个梦。在我们小时候总是读着童话,读者“从此,公主和王子快乐的生活在一齐”也听着父母说世界上有很多坏人,可是也有更多的好人。于是,我们总相信故事和生活会有一个好结局。

  不明白是不是很多人和我一样,读小说除了很经典的,好结局不记得讲了什么,甚至连书名都记不住,而杯具却总记得那么清楚,主角们的名称,他们怎样相遇,经历了些什么,说过最刻骨铭心的话。他们总是有梦一般的前言,却最终明白那只是雾里看花。即使在书中挣扎,历险,却最终没有迎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我想林妹妹和宝哥哥也是这样的,一个红颜薄命,一个皈依佛门。最终他们没有执手走过一生,我认为这是他们最好的结局。毕竟在那个时代,那个岁月,留下以往完美的回忆已是不错了。

  记着林妹妹内心深处的憧憬,记着宝哥哥曾许下的誓言,宝黛忆藏与梦中……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9):

  君如陌上尘。

  我用我的眼睛翻阅着书,固执、浮华的尘埃早在时光的流逝中被抹去,昨日的梦朦胧地露出了红楼。

  看完后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那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又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欢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能够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穿越时空,回首那漫长而凄惨的感情历史,一个孤独的大家庭的历史,也是无法过去的。宝玉和黛玉相遇了。命运已经注定在那一刻。正是在这个大花园里,宝黛的感情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天命注定,但与贾母的心意不一样。书中所有的故事,不论是家族的衰败还是男女的情爱,他们都在谈论真理。人生就像扁舟,浩瀚的大海像世界一样宽广。在这片大海中,小船应当如何航行穿过有风浪的大海,我认为仅有进取地迎接浪涛的冲刷,稳步地迈出每一步,才能让自我的小船变成一艘大船,经受住更大的波浪。有一句名言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我们心境豁达,乐观,我们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明白星星仍在闪烁。

  书中还有对道德、对人性的深层领悟。贾瑞,一个有着很大的淫心的人,情欲令他一步步堕落,直至违反道德、违反法律的大事件爆发。有时我们打开报纸,看到许多荒谬的新闻,各式各样的犯罪与事件,常会在心里说怎样会有这样禽兽不如的人。可是当你看了《红楼梦》贾瑞这一章,我们就能体会到人的脆弱与无奈。平常我们有很多道德、法律、礼教的学习,我们也很认真的用这些法则,禁止自我做违法和不道德的事情。但我想说的是,我也许有那个犯罪的欲望,只是我的理性控制了我的感性,获得了内心的平衡。正是因为如此,你会对那个控制不住感性冲动的人,有一种悲悯。

  我一向不太相信平常给一个人灌输太多的法律规则、道德教训,他就不会做有违理性的事情。贾瑞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平常教训的太严,反而让它一碰到这样的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我一向觉得,美德教育是最重要的东西。因为你对人性有所了解以后,会有一种人性上的开放与活泼。在严格的教育里,当一切都变成了道德、法律的时候,一个小孩在认识人性的时候,其实是很难把握的。可是如果他读了很多的小说,他对小说里的人性和各方面事情有了解后,它在整个长大的过程中就不会孤单,因为他看到小说里的人也遇到或发生过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我身上就不会太慌张。

  也是这样的原因,我觉得像《红楼梦》这样的小说,或者描述人性的电影,对人的一生有重要的影响。一个社会里如果仅有道德和法律,是管束不住人性的,人性最好的管束方法不是教训、处罚,而是了解、知情,当你对人性本身有一个全面认知以后,你会会心一笑。

  在这一回里,你看到了贾瑞的真实状况,你对人性有了深层的领悟。也许贾瑞是用一种赎罪的方式,把他的情欲带到了死亡。人世间每一个的生命,都自有其贵贱贫富,可在曹雪芹的眼中,已经毫无差别了。每个人在受他自我命运的苦。不一样命运的苦,都是不自知,同贾瑞的不自知一样,王熙凤也不知。

  我也记得秦可卿的死,大概在第十三回,王熙凤对她是很疼爱的。作者在写完贾瑞的死后就写到她,让我们看清了王熙凤这个人的好恶。这一次是关于葬礼的奢侈和送葬行列的浩大,四大郡王全部到齐,从那里能够看出,在古代封建社会丧礼不是个别人、个别家族的事,而是整个家族在社会里的社交跟门面。曹雪芹在家破人亡后写这部小说时,回忆当年的繁华富贵,这其中包括丧礼的风光,他有一点茫然,感觉到认识的空幻,所以在他笔下,死亡也好像一部戏一样。

  同时红楼梦中的现代管理元素也堪比此刻,就像秦可卿很聪明的想到,应当趁家里还有本事的时候,多在祖坟旁边购置一些田产,因为一旦有人犯罪,家产全部充公时,祖坟上的田产是不能充公的,因为孝道不能够伤害。这样会让自我以后有退路。曹雪芹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他在被抄家时根本没有一个归宿。所以他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了红楼梦里。他很遗憾,当家庭富裕时,没人想到这一点,所以他在困难时没有地方可去。秦可卿出生时名声不好,她会为自我想退路,会让自我在任何情景下都能过得完日子。

  这样的一本书,写了各个阶段的不一样,各个地方的勾心斗角,人心的叵测,都会超出其它书的吸引人。曹雪芹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倾入了许多自我的感悟与悔恨,他悔恨在家富人兴为什么没有想到很多,为什么仅有在日子都过不下去的时候才想到周全一时的办法。但我期望人生会像这样,像他这样,大起大落都蚕食而尽。毕竟人生不会风顺,走的每一步,也许都是对下一秒的全盘付出。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10):

  臧克家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诚不我欺矣。当我随着纷至沓来的村民走进崭新的农家书屋,看着爱不释手的摩挲着书架上的每一本图书,寻找着自我心仪已久的精神食粮的乡亲们,在这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的氛围里,忍不住激动起来,我又重逢了我的良师益友———《红楼梦》。

  妇孺皆知的她,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长大,年少的我首先接触的名著就是她,此后,她就常伴在我的身边,塑造了我的人格,教会了我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普通、充实、欢乐、天然。陪我度过人生最失意的几年,又见证我一步步从低谷走出,以致于成为我本科毕业论文的首选。

  也许有人会烦于《红楼梦》只可是是些家长里短的日常琐事。为报答三生石畔神瑛使者的灌溉之恩,下世为人的绛珠仙子决定把一生的眼泪偿还给他。这一感人至深的引子,使得字里行间洋溢着古典美的哀婉和感伤。华丽唯美的描情绘景、工整严谨的诗词行文,无边的现实主义的写作规范……不论是在资料上还是在形式上,曹翁都将古典文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诞生伊始,她就以强大的魅力征服了无数的心,而宝玉无疑是曹翁寄托最深,塑造最成功的艺术典型。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他,“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是女娲补天的“通灵宝玉”,是日趋衰亡的贾府期望之所在,但却走上了与封建家长期望截然相反的叛逆之路。

  无论棍棒相加,还是温情规劝,都不能使他回头。是他,在礼教几千年囚禁和虐杀女性的牢狱中,第一次发出“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儿便觉浊臭逼人”的呐喊,又是何等振聋发聩。

  关于他的结局,很多人都说是当了和尚。其实不然,原因有四:其一曹翁多次点出了他的结局,第一回写到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初见通灵宝玉,更有诗为证“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百二十回,士隐更明确对雨村说出了宝玉的下落“前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是此二人携归本处,这便是宝玉的下落”。

  这归本处,就是他真正的结局。他又说“仙草归真,焉有通灵不复原之理?”绛珠仙子已归太虚幻境,通灵宝玉自当复原为顽石。同一回又说“空空道人见那补天未用之石仍在那里”,这都说明他最终又回到青埂峰复原为无用的顽石,出家当和尚只是高鹗安排的结局,不是曹翁原意。

  其二,高鹗在结尾也多处含蓄的点出了宝玉的结局。他没有经历曹翁“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艰难窘迫,天然达不到曹翁的思想高度,但他又无法违背残酷的社会现实。思想上的矛盾反映在书中,就造就了宝玉结局的矛盾。一方面“兰桂齐芳“,让宝玉被封“文庙真人”,成为宝玉自我痛恨的“禄蠹”;他又无法左右宝玉按自我的性格发展,他含蓄的指出了宝玉的真正结局,百二十回士隐对雨村说的“宝玉下落”和空空道人青埂峰下再遇宝玉的描述都说明了这点,并且经过宝玉最终装束的描述我们也可看出他的结局,“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我们不能见了光头就骂秃驴,如是和尚,他应身着袈裟才对,而不应是这样不伦不类的装束,他的结局应当是归彼大荒才贴合实际。

  其三,众所周知,宗教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出家为僧与他留在贾府振兴家业有何区别?都是“禄蠹”。更何况这与他性格是相悖的,他历来对和尚道士深恶痛绝,冷嘲热讽,甚至嫌和尚们脏,恐气味熏了尤三姐,又岂会自我当和尚?虽然他称和尚为师,多次求和尚带了他去,也只是求带他回太虚幻境,而不是进庙出家。

  其四,宝玉结局无非两种,即“真宝玉”还是“假宝玉”,曹翁塑造了一个面貌、身材、思想、举止甚至脾气言语都一样的甄宝玉,他最终“浪子回头”未辜负“天恩祖德”,成为日趋没落的统治阶级补天的“真宝玉”,宝玉口中的“禄蠹”,以致于“有了他,我竟要连我这个相貌都不要了”,从心仪已久到深恶痛绝,他对甄宝玉失望透顶。

  曹翁为什么要塑造两个完全一样但结局不一样的宝玉呢?很显然,是为了真假对照。这个统治阶级寄予厚望的补天宝玉,始终是块“假宝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无材补天”的真顽石。因而,作为“真宝玉”对立面的“假宝玉”,结局也必然是迥异的,他不可能出家当和尚,因为和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块能够补天的“真宝玉”。

  可是,他是真正的“山川日月之精秀”。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曹翁用美丽女性的泪水酿出了芳醇甘冽的艺术之酒,剔除时代的局限,其艺术性和思想性即使在几百年后的今日,细品起,仍是熠熠生辉。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样,读着《红楼梦》一路走来,只觉顿悟颇深: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11):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杯具。《红楼梦》不只描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并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杯具感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应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感情的杯具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杯具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杯具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应对落花,她想到自我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并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所以仅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经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梦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我的梦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此刻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我的梦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理解世界,世界不理解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久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久的伤痛。虽然最终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一样,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12):

  臧克家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诚不我欺矣。当我随着纷至沓来的村民走进崭新的农家书屋,看着爱不释手的摩挲着书架上的每一本图书,寻找着自我心仪已久的精神食粮的乡亲们,在这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的氛围里,忍不住激动起来,我又重逢了我的良师益友———《红楼梦》。

  妇孺皆知的她,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长大,年少的我首先接触的名著就是她,此后,她就常伴在我的身边,塑造了我的人格,教会了我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普通、充实、欢乐、天然。陪我度过人生最失意的几年,又见证我一步步从低谷走出,以致于成为我本科毕业论文的首选。

  也许有人会烦于《红楼梦》只可是是些家长里短的日常琐事。为报答三生石畔神瑛使者的灌溉之恩,下世为人的绛珠仙子决定把一生的眼泪偿还给他。这一感人至深的引子,使得字里行间洋溢着古典美的哀婉和感伤。华丽唯美的描情绘景、工整严谨的诗词行文,无边的现实主义的写作规范……不论是在资料上还是在形式上,曹翁都将古典文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诞生伊始,她就以强大的魅力征服了无数的心,而宝玉无疑是曹翁寄托最深,塑造最成功的艺术典型。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他,“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是女娲补天的“通灵宝玉”,是日趋衰亡的贾府期望之所在,但却走上了与封建家长期望截然相反的叛逆之路。

  无论棍棒相加,还是温情规劝,都不能使他回头。是他,在礼教几千年囚禁和虐杀女性的牢狱中,第一次发出“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儿便觉浊臭逼人”的呐喊,又是何等振聋发聩。

  关于他的结局,很多人都说是当了和尚。其实不然,原因有四:其一曹翁多次点出了他的结局,第一回写到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初见通灵宝玉,更有诗为证“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百二十回,士隐更明确对雨村说出了宝玉的下落“前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是此二人携归本处,这便是宝玉的下落”。

  这归本处,就是他真正的结局。他又说“仙草归真,焉有通灵不复原之理?”绛珠仙子已归太虚幻境,通灵宝玉自当复原为顽石。同一回又说“空空道人见那补天未用之石仍在那里”,这都说明他最终又回到青埂峰复原为无用的顽石,出家当和尚只是高鹗安排的结局,不是曹翁原意。

  其二,高鹗在结尾也多处含蓄的点出了宝玉的结局。他没有经历曹翁“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艰难窘迫,天然达不到曹翁的思想高度,但他又无法违背残酷的社会现实。思想上的矛盾反映在书中,就造就了宝玉结局的矛盾。一方面“兰桂齐芳“,让宝玉被封“文庙真人”,成为宝玉自我痛恨的“禄蠹”;他又无法左右宝玉按自我的性格发展,他含蓄的指出了宝玉的真正结局,百二十回士隐对雨村说的“宝玉下落”和空空道人青埂峰下再遇宝玉的描述都说明了这点,并且经过宝玉最终装束的描述我们也可看出他的结局,“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我们不能见了光头就骂秃驴,如是和尚,他应身着袈裟才对,而不应是这样不伦不类的装束,他的结局应当是归彼大荒才贴合实际。

  其三,众所周知,宗教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出家为僧与他留在贾府振兴家业有何区别?都是“禄蠹”。更何况这与他性格是相悖的,他历来对和尚道士深恶痛绝,冷嘲热讽,甚至嫌和尚们脏,恐气味熏了尤三姐,又岂会自我当和尚?虽然他称和尚为师,多次求和尚带了他去,也只是求带他回太虚幻境,而不是进庙出家。

  其四,宝玉结局无非两种,即“真宝玉”还是“假宝玉”,曹翁塑造了一个面貌、身材、思想、举止甚至脾气言语都一样的甄宝玉,他最终“浪子回头”未辜负“天恩祖德”,成为日趋没落的统治阶级补天的“真宝玉”,宝玉口中的“禄蠹”,以致于“有了他,我竟要连我这个相貌都不要了”,从心仪已久到深恶痛绝,他对甄宝玉失望透顶。

  曹翁为什么要塑造两个完全一样但结局不一样的宝玉呢?很显然,是为了真假对照。这个统治阶级寄予厚望的补天宝玉,始终是块“假宝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无材补天”的真顽石。因而,作为“真宝玉”对立面的“假宝玉”,结局也必然是迥异的,他不可能出家当和尚,因为和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块能够补天的“真宝玉”。

  可是,他是真正的“山川日月之精秀”。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曹翁用美丽女性的泪水酿出了芳醇甘冽的艺术之酒,剔除时代的局限,其艺术性和思想性即使在几百年后的今日,细品起,仍是熠熠生辉。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样,读着《红楼梦》一路走来,只觉顿悟颇深: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13):

  君如陌上尘。

  我用我的眼睛翻阅着书,固执、浮华的尘埃早在时光的流逝中被抹去,昨日的梦朦胧地露出了红楼。

  看完后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那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又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欢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能够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穿越时空,回首那漫长而凄惨的感情历史,一个孤独的大家庭的历史,也是无法过去的。宝玉和黛玉相遇了。命运已经注定在那一刻。正是在这个大花园里,宝黛的感情开始酝酿。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天命注定,但与贾母的心意不一样。书中所有的故事,不论是家族的衰败还是男女的情爱,他们都在谈论真理。人生就像扁舟,浩瀚的大海像世界一样宽广。在这片大海中,小船应当如何航行穿过有风浪的大海,我认为仅有进取地迎接浪涛的冲刷,稳步地迈出每一步,才能让自我的小船变成一艘大船,经受住更大的波浪。有一句名言说过:“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我们心境豁达,乐观,我们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明白星星仍在闪烁。

  书中还有对道德、对人性的深层领悟。贾瑞,一个有着很大的淫心的人,情欲令他一步步堕落,直至违反道德、违反法律的大事件爆发。有时我们打开报纸,看到许多荒谬的新闻,各式各样的犯罪与事件,常会在心里说怎样会有这样禽兽不如的人。可是当你看了《红楼梦》贾瑞这一章,我们就能体会到人的脆弱与无奈。平常我们有很多道德、法律、礼教的学习,我们也很认真的用这些法则,禁止自我做违法和不道德的事情。但我想说的是,我也许有那个犯罪的欲望,只是我的理性控制了我的感性,获得了内心的平衡。正是因为如此,你会对那个控制不住感性冲动的人,有一种悲悯。

  我一向不太相信平常给一个人灌输太多的法律规则、道德教训,他就不会做有违理性的事情。贾瑞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平常教训的太严,反而让它一碰到这样的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所以我一向觉得,美德教育是最重要的东西。因为你对人性有所了解以后,会有一种人性上的开放与活泼。在严格的教育里,当一切都变成了道德、法律的时候,一个小孩在认识人性的时候,其实是很难把握的。可是如果他读了很多的小说,他对小说里的人性和各方面事情有了解后,它在整个长大的过程中就不会孤单,因为他看到小说里的人也遇到或发生过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我身上就不会太慌张。

  也是这样的原因,我觉得像《红楼梦》这样的小说,或者描述人性的电影,对人的一生有重要的影响。一个社会里如果仅有道德和法律,是管束不住人性的,人性最好的管束方法不是教训、处罚,而是了解、知情,当你对人性本身有一个全面认知以后,你会会心一笑。

  在这一回里,你看到了贾瑞的真实状况,你对人性有了深层的领悟。也许贾瑞是用一种赎罪的方式,把他的情欲带到了死亡。人世间每一个的生命,都自有其贵贱贫富,可在曹雪芹的眼中,已经毫无差别了。每个人在受他自我命运的苦。不一样命运的苦,都是不自知,同贾瑞的不自知一样,王熙凤也不知。

  我也记得秦可卿的死,大概在第十三回,王熙凤对她是很疼爱的。作者在写完贾瑞的死后就写到她,让我们看清了王熙凤这个人的好恶。这一次是关于葬礼的奢侈和送葬行列的浩大,四大郡王全部到齐,从那里能够看出,在古代封建社会丧礼不是个别人、个别家族的事,而是整个家族在社会里的社交跟门面。曹雪芹在家破人亡后写这部小说时,回忆当年的繁华富贵,这其中包括丧礼的风光,他有一点茫然,感觉到认识的空幻,所以在他笔下,死亡也好像一部戏一样。

  同时红楼梦中的现代管理元素也堪比此刻,就像秦可卿很聪明的想到,应当趁家里还有本事的时候,多在祖坟旁边购置一些田产,因为一旦有人犯罪,家产全部充公时,祖坟上的田产是不能充公的,因为孝道不能够伤害。这样会让自我以后有退路。曹雪芹没有想到这一点,所以他在被抄家时根本没有一个归宿。所以他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了红楼梦里。他很遗憾,当家庭富裕时,没人想到这一点,所以他在困难时没有地方可去。秦可卿出生时名声不好,她会为自我想退路,会让自我在任何情景下都能过得完日子。

  这样的一本书,写了各个阶段的不一样,各个地方的勾心斗角,人心的叵测,都会超出其它书的吸引人。曹雪芹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倾入了许多自我的感悟与悔恨,他悔恨在家富人兴为什么没有想到很多,为什么仅有在日子都过不下去的时候才想到周全一时的办法。但我期望人生会像这样,像他这样,大起大落都蚕食而尽。毕竟人生不会风顺,走的每一步,也许都是对下一秒的全盘付出。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14):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春年少的女子,作品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史湘云作为众芳中的一员,被喻为海棠的象征,她有着林黛玉的聪颖和真挚,却没有她的忧郁和褊狭;她有着薛宝钗的才思和醇厚,却不像她那样冷漠和矫情;她有王熙凤的泼辣和爽利,却没有她的残忍和贪婪,她是一个内外兼修的美女。

  一、貌美

  湘云因其姿容潇洒、高雅脱俗深得众人喜爱。《红楼梦》中并无对史湘云相貌的正面描摹,可是却从侧面写她和宝玉面貌仿佛。三十一回中宝钗提到:“他在那里住着,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额子也勒上,猛一瞧倒像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他站在那椅子后边,哄的老太太只是叫‘宝玉,你过来,仔细那上头挂的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眼。’”宝玉的面貌书中是描述过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曹雪芹描述的宝玉的外貌,真可谓美极,湘云和他相像,女儿的俊秀之外,也兼有男儿的俊朗。

  二、才情美

  湘云才思敏捷,是个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她热衷于创办诗社,在诗歌评论中也有自我独到的见解。群芳宴史湘云掣得海棠花签,签上的诗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这是苏轼咏海棠的名句。吟咏白海棠,史湘云来迟了,在别人几乎已将意思说尽的情景下,她竟一连弄了两首,且新颖别致,另有意趣,赢得了众人的赞叹和激赏,被评为压卷之作。

  大观园的最终一次诗会,她的柳絮词,写得妩媚清鲜,黛玉看后笑道:“好得很,又新鲜,又趣味儿。”湘云诗兴到来时,热情洋溢,忘乎所以,被谑称为“诗疯子”。芦雪庵联诗,她一边是忙忙的吃菜,句如连珠,诗如泉涌,力战黛玉、宝钗、宝琴三杰。林黛玉是大观园中公认的最有诗人气度和才赋的少女了,作者写她多次赞赏湘云的诗,可见湘云的诗才的确是出众的。此外,第三十一回,湘云与丫环翠缕拾金麒麟论阴阳,与翠缕的一问一答中,可能看出:湘云较之宝钗,黛玉才华出众,学识渊博,懂得周易之理,阴阳学说,诸子百家无所不知。兼有宝钗的才思,又有着黛玉的聪慧、少女的活力。

  三、率真美

  第一、她的笑。读过《红楼梦》的人,恐怕都不会忘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的出场,无独有偶,湘云的出场也是先声夺人的,她是和着笑声出场的。湘云是大观园女儿国里笑得最多一个少女,她常是“大说大笑”,“拍手笑”,“拿手帕子捂着嘴呵呵的笑”,有时笑得“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甚至笑得“连人带椅子歪倒了”。……,她走到哪里,哪里的空气就活跃起来,就有了欢声笑语。

  第二、她的说。这不是赞她说的妙,而是讲她说的直,快人快语。而最能说明她心直口快的事,发生在薛宝钗生日看完戏后,当大家猜出戏中小旦活像黛玉,都不敢说时,湘云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脂砚斋评湘云“事无不可对人言”,可见口快口直是湘云豪爽性格的另一突出表现。史湘云的真率爽直,不只是说笑,在实际行动中也有不少表现。《红楼梦》前80回,写了史湘云两次酣眠,一次酣眠芍药茵,醉后睡姿优美动人;一次酣眠桃花被,睡得痴酣而无所顾忌。这些日常生活场景,看似平淡无奇,却把湘云豪放爽直的独特之美,经过生机盎然的意境,色彩协调的画面,动人心魄的人物仪态,表现得令人陶醉、神往。

  第三、为人、为事。她很少或者说根本不会为自我打算什么,争取什么。即使之后劝说宝玉读书,遭到宝玉的责备之后,她以后再也没说过类似的话。并且对宝玉一如既往,毫无芥蒂。她就是这样一个胸无心机,不用心机的姑娘。湘云没有林黛玉的尖酸小性儿,也没有薛宝钗的世故精明。她是个直来直去,有话明讲,从不因口舌龃龉而耿耿于怀的爽快人。

  异常值得一提的是,史湘云与奴婢之间异常亲密的关系,无论对平儿、袭人或者香菱、翠缕,她都一视同仁,从来不“拿小姐的款”。湘云思想性格不与封建传统一致的一面,是她人品美的体现,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史湘云的身世是凄凄切切的,但她没有黛玉的自卑心理,也不像黛玉那样自怨自艾,悲天悯人,用眼泪和叹息来折磨自我,她总是以乐观、旷达、宽宏量忘却自我的不幸和不快,那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她那豪情率真的可爱性格,更没有扼杀她生活的热情和活力。爱说爱笑,敢作敢为,率真和豪爽,这是史湘云性格难能可贵的一点。

  总之,人品美、才情美、性格美表此刻独具特色的湘云身上,正是二百年来绝大多数读者深深喜爱、热烈赞叹这一艺术形象的主要原因。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15):

  少年看红楼,笑传奇故事;

  青年读红楼,骂封建情史;

  中年赏红楼,叹炎凉世态;

  晚年品红楼,忆起伏人生。

  一生在读《红楼》,品味大不相同。

  《红楼》如故陈旧,而我笑看人生。

  ——钱三分

  《红楼梦》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从懵懂无知幼年时的儿童读物,到之后十几岁看哥哥大字典般厚厚的原著,如今放假在家的我又找来她只为打发清闲的时光。随着一天天长大,看她的心境也各有不一样。儿时的我是抱着看故事的心理去读她,被翻译过又删减后的她只是一本儿童故事书;十几岁的我看着那砖头块儿一样的书,虽已近白话的她还是让我搔头抓耳,囫囵吞枣;此刻的我能慢慢品读她了,可能还只是浅显的理解,但足以让我被她吸引。

  她是以宝黛钗三人的感情杯具为线索展开的,也是描述了金陵十二钗各自的人生杯具。她前篇华丽的辞藻为大家描绘了一个个古典的美人儿和古代大家豪放的气派,但又隐含没落之势。之后悲惨的结局又表现了世事无常和官官相护败落的必然之势。贾雨村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让人分不禁愤愤不平;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又为大家展示了一个幽默风趣,善良朴实的乡下老太太的形象;葬花的黛玉是我见犹怜;而李纨和黛玉分别创立的海棠社和桃花社,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满纸的诗情画意。总之她中有笑有泪,有恨有悔,虽没有清宫剧里那般的勾心斗角,但也是花开花落、此起彼伏。

  ——说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黛玉初进贾府,贾母戏言的“凤辣子”,恰能够概括她的性格。心狠手辣、精明能干是她的代名词,察言观色、机变逢迎是她的标签,可最终的她却只落得个病死床前的.结果。她虽狠毒,却也是个能干的主儿,王夫人将整个家交由她打理,亦是井井有条。可叹她是末世之才,倘若她是男子,是否能够一展才能?

  ——说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一改绣衣为青衣,青丝落地,是红妆泪,也是昔年恨。三个姐姐的悲惨命运,也让她看破了红尘,从此青灯古佛,无问尘世。父母早逝的她性格孤僻,这也造就了她的心冷嘴冷,不管他人性命。但她的杯具又何尝不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幼无双亲的她只是用坚硬的外壳包裹自我,免去世间烦恼;大家族的没落小姐只能选择出家为尼,让虔诚的诵经声洗涤自我的灵魂,让沉沉的钟声敲打着无处安放的心。

  ——说宝钗、黛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两个人的命运可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同宝玉是“金玉良缘”,一个又是“木石前盟”,到底是纠缠不清。先说宝钗,我认为她就是标准的世族小姐。过于死板,恪守礼节,颇富才情,但又太过娴雅,没有女子应有的灵动情感。所以她与宝玉才是虽可举案齐眉,但终究意难平。说来我最喜欢的还是黛玉,虽然她有点爱闹脾气,在此刻看来是有点作。但她脱离了封建制度的束缚,敢于追求自我的感情,也是一个勇气可嘉的女子。更何况她生得倾城倾国,有兼旷世诗才,也算是奇女子一枚。她的才情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但可叹她虽有“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娇弱,也抵可是世人的封建,为了宝玉“着想”,贾母一众还是偷梁换柱将宝钗嫁与宝玉。但结局呢?“金玉”未成良缘,黛玉含恨而终,宝玉剃度出家。黛玉临死前喊的“宝玉,宝玉,你好……”我想会不会是“你好狠的心呢?”毕竟她对宝玉是如此的多疑,想必是爱到了极致,不愿同他人分享她的宝哥哥。两个两小无猜的人儿,都是彼此心中的白月光,偏生女子生性多疑又体弱多病,终使这“阆苑仙葩”与“美玉无瑕”含恨终生。

  再说这石头记(别名)背后的故事。开篇的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作者曹雪芹的自我评价。发出此种感叹的他正是这宝玉的前身,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的锦衣富贵、纨绔风流的生活也造就了他的绝世名作。家道没落的他在大起大落之时是否会感叹世事的难料?黛玉是否是他爱而不得的女子的化身?他是否有感叹过自我以往快活风流而今却无法挽救家族的没落?他应当也是一位“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的翩翩公子吧,他应当也有过如宝黛般纯洁的感情吧。

  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懂的会更多。世人感叹不一样,或是因心境不一样吧。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16):

  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读《红楼梦》。当时我12岁,在城关中学上初一,吴晓冰教师是我的语文教师,她的言传身教令我如沐春风,使我对语文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那年寒假,吴教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阅读一本名著。

  我的母亲,对我有着重要影响的又一位女性,她从不吝惜给我买书钱,即使那时家里并不宽裕。她带我到书店,我在书架前徘徊了很久,最终挑了一本《红楼梦》,彼时在我年幼的心中,《红楼梦》是一本最著名的名著,更何况它的价格,在四大名著中也是最贵的。

  但一个12岁的孩童,想要读懂红楼梦,并非一件易事。果然翻了几页,我就读不下去了,开篇讲的神话故事,绕得我云里雾里,并不熟悉的表达方式,令我懵懵懂懂,不肯再读。

  但也就是因为家里并不宽裕,没有其他的游戏方式,过了几天,只好重新拿出来再读,跳过晦涩难懂的部分,这一次我很快被它所吸引。我不得不承认,那种吸引首先是豪门大户里的富贵生活对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女孩的吸引。书中写到的每一处院落,每一件华服,每一道美食都令我神往。做法考究的茄鲞,刘姥姥夹不起来的鹌鹑蛋,宝钗送给黛玉的燕窝,宝玉挨打之后想吃的小荷叶小莲蓬的汤,贾母嫌太油腻的鸭子肉粥,宝玉给晴雯留的豆腐皮包子,秦可卿病中能吃得动的枣泥馅儿的山药糕,不胜枚举,给了我一场想象中的美食盛宴。

  也想在大观园中分得一处院落来住着,闲时串串门子,拜访好友,吟诗作赋;也想拿手帕拢一包花瓣,枕在落花纷纷的石榻上浅睡;也想在飘雪的琉璃世界,和一众好友围炉烤鹿肉,饮温酒。我像初进贾府的林黛玉,细心翼翼地揣摩各类人物的心境;也像刚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贪看富贵人家的一饮一食。书中仍有些不能理解的文辞和欣赏不来的诗词,不妨碍阅读,便暂且割下。

  日复一日,很快《红楼梦》就被我读完了,每每合上书,只觉唇齿留香,舍不得束之高阁,于是我开始了一遍又一遍地回味。这一次阅读,我不是从头到尾细读,乃是随性所至,翻到哪一页便从哪一页读起。读熟了之后,心里想看哪一段,就翻到哪一页。记得那时最爱读的,是宝玉同黛玉吵架,老妈子同小丫头吵架,当姨娘的排揎当小姐的,当主子的掌掴当奴才的,当老子的教训当儿子的,当丈夫的要杀当媳妇的,当主母的陷害当姨娘的。品之如饴,嚼之有味。尤其是探春和宝钗在荣国府兴利除弊,撑起贾府改革事项那一节,引发各类矛盾冲突,更是百读不厌。

  之后随着年龄增加,学识增长,阅历丰厚,书中那些不懂的词也懂了,不能欣赏的诗句也能欣赏了。于是就异常爱读书中所写到的诗句,它们或长或短,却都和人物性格命运息息相关。怡红院中,群芳夜宴,众人占花名儿,宝钗抽到牡丹,签曰“任是无情也动人”,不就是宝钗这个“气一暖,就吹化了”的冰雪美人最好的注解吗。湘云生日,宝钗替她张罗请众人吃螃蟹赏菊作诗,黛玉《问菊》中说“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不就是她自我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写照吗。

  香菱学诗时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这烟如何直,日天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短短一句,就道出了诗歌的说不出来的好处。语文课上解析再多,不如原句精妙无双。宝钗进入大观园,黛玉对她一向很冷淡,之后宝玉觉察到黛玉对宝钗的态度转好,用《西厢记》里的一处戏文问黛玉道“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借用“举案齐眉”这个典故说明每每只是孟光对梁鸿尊敬有加,何时梁鸿也能对孟光举案齐眉,把钗黛之间微妙的小儿女的心思一语道中却又未曾戳破,比直言问她几时接纳了宝钗强上千百倍,黛玉不仅仅不恼,还称赞说“这一句原问得好,你问得也好。”

  再之后,年岁增长了些,对书的理解也更深一些。我开始懂得黛玉和宝玉从未互相说过一句喜欢的感情更加纯粹而彻底;也开始理解黛玉非死不可,而宝钗对于自我即将嫁给宝玉这件事只能暗自垂泪,我明白他们三人的感情杯具正是身处这座院子带来的杯具。繁琐华丽的高门大户像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旗袍,早已腐朽了。我儿时所理解的作者曹雪芹的辛酸泪与荒唐言可是十分之一。

  如今,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足了,娱乐方式丰富多样,电子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处在终端的我们如上瘾一般一条又一条的刷新消息,却静不下心来去一遍又一遍阅读同一本书。我十分怀念那个坐在小小的房间里心无旁骛翻阅一本书的小小的自我,那是生命最虔诚的模样。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17):

  红楼一梦,梦的是谁的良辰美景,荣辱兴衰?

  一、颂歌,颂歌!

  红楼梦的是伟大的,在它里面,女性是伟大的。

  《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清曹雪芹著前八十回,现流传的版本有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其中描述了封建大家族的繁荣与衰落,但曹公塑造最为成功、吸引人眼球的是里面的女性形象。莺莺燕燕,她们不仅仅美丽、聪明,还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意志有独立人格的人。在那时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曹公的用意是多么深沉而伟大!

  黛玉的气质与才情、宝钗的大家闺秀风范、史湘云的机灵可爱、妙云的清丽脱俗,等等,无疑是全书中最精彩美丽的姹紫嫣红。《红楼梦》中,丫鬟不是卑贱的,她们也有独一无二的个性与自由,晴雯、袭人、鸳鸯、平儿……她们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一个一个鲜明可爱的女性形象生动地跃然纸上。

  曹公本人与曾说过:“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勿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他怀着“传闺阁昭传”的目的写成红楼一梦,梦是光彩陆离、姹紫嫣红的,梦中不仅仅有行止见识不凡的众多女子,还有一个爱她们、尊重她们的男子——贾宝玉,他真心相信“凡山川日月之精秀之钟于女儿”,这个贾宝玉,到真正是“通灵宝玉”之化身,真正的“山川日月之精秀”,连他于如此爱护女孩儿们,又将女子的地位提高一个层次。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无论是《三言二拍》中杜十娘、玉堂春,《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水浒传》里德扈三娘、潘金莲,女性总是作为低眉顺眼的弱势群体,顶多得到的是同情可怜。《红楼梦》确实女性的大舞台,一曲曲颂歌为她们吟唱。

  二、杯具,杯具!

  整曲《红楼梦》其实是场杯具,所谓“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红楼梦》的结构是如此精妙而严谨,千丝万缕的字眼中,密密扎扎地织成一张庞大的网,这等空间,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却在曹公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地娓娓道来。读时是深沉的悲哀,更有憾人心弦的震撼。

  《红楼梦》其实是笔算不明的糊涂账!世间情爱本是最复杂的东西,偏偏成了书中最重的一块。宝玉、黛玉试试浊世的一对知己,相伴相依早已心中暗定“木石之缘”,怎奈封建社会中,确实身不由己,黛玉虽好,气质中却有着叛逆性,而宝钗方是贾家上下认为最好的少奶奶人选。杯具产生于两个选择的权威性大相悬殊:宝玉能够选择自我爱的人,却无法选择相伴一生的妻子,一切取决于父母之命。于是,杯具终究成为无可避免的结局。

  鲁迅先生说:“杯具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女人如果只是花鸟,是玩物,她们的毁灭,顶多博得一声惆怅,几声叹息。《红楼梦》的杯具之所以异常震撼人心,就因为它充分表现出被毁灭的女性不仅仅外形是没的,而内心,更是美的。

  那些杯具中,史湘云、李纨青春守寡;贾迎春出嫁便被丈夫折磨而死;探春远嫁,惜春绝望出家,金钏儿投井而死,秦可卿与鸳鸯含冤而死,妙云被强盗掠去……她们注定是“薄命司”册子上没有好结局的人物。

  书中最让我怜爱的是黛玉,她高洁完美,在不该做梦的是日子里偏偏做了一个美得让人痛心的梦。“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于她言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严相逼”的场所,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醒,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的凄凉长夜。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宝玉于她言,不是“男才女貌”的“如意郎君”,更是能够“偕隐”的知心者。若没有明白这一切,就无法体会黛玉含恨而死之时那句“宝玉,宝玉,你好……”的惨痛哀凉。呜呼!可叹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世外仙姝寂寞林,山中高士晶莹雪,霁日风光耀玉堂……一曲曲颂歌,是高度的尊敬,是满腔的同情!唯有如此完美,最终的杯具才如此令人痛惜!

  三、韶华,韶华!

  究竟是韶华易逝,难奈得闲情几许。红楼里的痴儿,纵情撼天地,一切却是没落至终。当所有繁荣烟消云散,雾霭深处萧瑟的身影,勾起人们怎样的感慨千万,思绪万千?!

  韶华易逝,从兴盛至衰没,可是过眼一瞬,闲情几许,只作了叹息罢。

  少年衰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既壮周旋杂出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少年时的痴,黠,化作了凄丽温柔的红楼一梦。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18):

  读过《红楼梦》的人无不惊叹曹雪芹先生对人物性格的传神刻画。黛玉的敏感、离愁;宝钗的温柔、贤惠;湘云的憨厚、可爱……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气质,不一样来源于性格,来源于不一样人的修养,对外物的看法或者是原生家庭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月阅读了由美国医学博士斯泰拉·切斯与亚历山大·托马斯共同撰写,谭碧云翻译的《气质论》一书。本书带领读者从概念,包括气质的定义及其扩展这项定义的研究入手,逐步深入到对气质及其对于各类相关实践与特殊群体影响的具体探索之中。本书提出了九种气质类别、三大气质集群、拟合优度等理论和概念,为许多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如儿童精神病学,心理治疗,亲子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指导,儿科医疗护理等其他一些资料。能够说这是一本具有理论支撑的好书,它的专业性与实践性是无可厚非的,推荐给父母和教师阅读。但同时对于一些专业词汇的理解与领域的认知还是让人十分吃力的,在此我也只能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个人比较喜欢第一部分,概念的产生和研究方法让心理学变得更加客观,结果的应用则让他变得更加睿智和宽容。在阅读各式各样的调查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个体差异看起来在出生时就已存在,这些差异会受到后天个人经历的影响,但却不是由后天的因素决定。那里需要我们明白“天性或教养”两个概念,一种认为出生即存在差异,而另一面即与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的“白板说”不谋而合。其实没有绝对的定论,毕竟研究的数据总是狭隘而并不全面的,只能说在长大过程中有先天存在的差异,也有后天个人经历等因素引起的差异,无论哪种,都需要我们运用必须的方式去做出及时的指引。

  可是在阅读书中有这样一则案例震撼了我:案例中的母亲因为精通心理学知识,所以在她的心理勾画了一个所谓正常小孩应当有的模板,她在潜意识认为好动、喜欢争辩的小孩才是正常的,所以她觉得十分苦恼,为自我安静、不擅表达的小孩而苦恼,她奋力想释放儿子所谓被压抑的攻击性,事实上却打击了他坚持自我行为的信心,好在这一切在几次心理咨询面谈之后有了改观,她开始欣赏这个安静而上进的小孩,她也不将职责归咎到自我身上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了。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确实认可,很多问题小孩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我们很直观的感受到一个母亲的教育对于小孩长大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一向所说的原生家庭对于小孩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的影响。但在切斯的报告中我们也能够了解到即便应对父母的严重失职,也有进取健康长大的小孩。相反在关系健康的家庭中长大的小孩也会出现许多儿童心理问题。在阅读中,我深感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它不是我们为了应对考试而去记忆的条条框框、理论知识,而应当是我们在应对一个个活生生个体时,能够透过行为的现象而能获悉背后存在的问题,当然,此刻的教育中也存在一个疯狂的现象:

  一个小孩只是一些行为异于常人,都会被某种心理学理论定义为病态,并且将这种病态怪罪到父母身上。结果小孩们并没有得到适当的帮忙,父母也受到愧疚感的折磨。比如案例中艾伦对自我的行为要求是近乎追求完美,虽然父母在咨询前一度处于深深的自责状态,但其实她的原生家庭并没有过多的职责,只是小孩在长大过程中由于小孩固有的一些个人特质,这些小孩因无法理解成年人对他们的期望,从而产生过度的压力和自我怀疑,最终导致问题行为的产生。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应当慎重,不要轻易的为一个小孩的行为贴上心理问题的标签,也不要急于将问题规则上父母、家庭,更应当做的是对问题本身进行由浅而深的探究,联系小孩在长大历程中的经历来对问题作出及时的指引。

  在本书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定义“拟合优度”,即当一个有机体的本事、动机与行为风格和外在环境要求与期望一致时,结果就是到达拟合优度。这个概念的界定让我想到了“欲望与现实”的一种专业表述。比如案例中的格劳丽亚,父母总是在一些问题上妥协,从而来寻求“世界和平”的局面,但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父母也决不妥协,但其实这的问题指引是有偏差的,好比说在婴儿时期的时候只要保障小孩最基础的需求,即营养、清洁、健康,只需简单顺应小孩的气质个性,但随着小孩的长大,她的需求又会出现不一样,所以作为父母在拟合度差的时候经常发生权力争斗,这是毫无益处的,仅有贴合拟合优度的日常安排,才能起到真正的良心作用。这种安排不仅仅恢复了父母的权威,小孩的气质个性也重新获得尊重,教会了她适合其长大阶段的社交经验,并且使父母与小孩的关系以及小孩的长大步入了进取的轨道。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更深知拟合优度这个概念能够使我们设计经过父母指引的方式来对小孩的问题进行预防、早期干预和治疗的方法。

  当然,父母指引的案例有成功也有失败,因为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同理他内在的性格与外在的气质也是独一无二的,并不存在气质有无好坏之分,每个人都在用自我的方式去展现,也不可强求和谁的一样。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19):

  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创立了贾府这个大家庭,可是整部作品的主线却始终集中在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如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宝、黛间的恩爱缠绵上,的确很容易让人生厌,可是从作品的写作手法这条线索出发,却使我感感悟有许多:

  第一,仔细阅读过《红楼梦》的读者必须会发现,作品对任何一个人物的描述都显得格外的细腻,格外的重视,是其他三部名著所不能及的。异常是在第三回之中,人物描述不但多,并且恰当,恰如其分地把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一一呈此刻我们面前。

  在对迎春、探春、惜春的描述中,作者写道“第一个肌肤微露、和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年纪尚小,身量未足。”挥挥几笔,把三姐妹的外貌描述得出神入化。

  而对贾宝玉的描述又多了几分大气,“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视而有情。

  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粗到细,都把人物的外貌、性格描述得淋漓尽致。再看薛宝钗的,“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鬓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如此描述,真把人给写活了,我读了以后仿佛真的见到了这一大家子,这就是令我感受最深刻的地方。

  此刻很多作品对人物的描述往往达不到这种效果,所以写出的人物就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一丝灵性。别以为这一点没有多大的价值,其实它就是衡量你作品优劣的一个刻度表。其实,要想写出人影来,并不难,就需要多观察。

  《红楼梦》能如此耐看,原因也在于此。据“红学家”考证,《红楼梦》就是发生在曹雪芹生活的那个年代,也就是曹雪芹天天见的事儿。所以说若没有平日观察的功底,此刻的四大名著恐怕就无法登上荣誉宝座了。

  第二,就是曹雪芹刻画出的人物都具有一种神韵。经过曹雪芹的手后,《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性格,王熙凤被赋予了见风使舵、善于察言观色、理家才能高超、心狠手辣的性格;林黛玉被赋予了爱哭、喜争风吃醋的性格;贾宝玉被赋予了一种独有的呆呆傻傻的性格……

  对每一个主人公的刻画显得那么天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比起其它三部名著来,更有难度,如不细读,必不能品味透彻……

  读完《红楼梦》这本书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含义。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20):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红楼梦中林黛玉低吟的悲凉诗句一向被独孤人士吟唱至今,出自曹雪芹手笔的诗句,似乎已暗示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在小学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呢,当时并不懂其中的含义,那印象中大喧闹而繁华的大观园仿佛就是幼年对《红楼梦》的的理解。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幼年的我是这么理解的。

  再次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视野的渐渐开阔,似乎《红楼梦》不仅仅是一个古人所描述的黯然,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随着哀伤的语调所描述的悲伤与凄惨,我,亦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红楼梦》中感触最深的则属黛玉了,亦许黛玉死了是最好的结局,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看杯具的人。可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杯具的终结,是她的快乐。当她喝下孟婆汤,忘记了前世的是是非非,亦许,黛玉的脸上会重新绽放出笑容,亦说不定? 高鄂的续书的,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自哀自怨的凡俗女子。可是,她还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我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我觉得黛玉若是得不到快乐,还不如离开,罢了。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亦许很多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应对落花,她想到自我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并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来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林黛玉,她与常人不一样,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

  黛玉是叛逆的,亦是孤独的,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宛如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始终执著着自我的那份信念,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富不仅仅有西施式的清瘦之美,

  更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杯具性格之美。曹雪芹并且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杯具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并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仅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贾府。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经过凤姐语言,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那里没有她能够依靠的亲人,没有她能够倾诉的知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结局。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杯具。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21):

  前些日子,读两本关于季羡林和鲁迅的书,两位大师在书中谈到读书问题时,都首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我除了看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外,居然没有完整地读过小说,实在脸红,于是赶紧找来《红楼梦》看看。

  开始有读《红楼梦》的想法,只是想真实地看看小说写得到底有多优秀,竟赢得众多国学大师们一致的好评和首推。谁明白,第一次翻看小说原着之后,我居然立即对它有了一种难以释手的感觉。曹雪芹笔下的情景、人物跃然于纸上,恍惚间自我仿佛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精彩纷呈的世界里,小说人物的悲欢喜怒紧扣着我的心灵,由不得你不紧紧跟随着小说情节往下读。此刻小说已读完三分之一,但其中有个情节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和美感的享受,不把这种感触记下来,只怕哪天遗忘了,就实在枉费了这番功夫。

  在小说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贾宝玉因在王夫人房里调戏小丫环金钏儿惹祸后,一溜烟跑进了大观园里。当时正值酷暑正午时分,园内“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宝玉却在一处蔷薇架下发现一个女小孩正蹲在花下,一边悄悄流泪,一边用手中的发簪在地上画着什么。

  宝玉因这个看起来面熟的女孩“眉蹙春山、眼颦秋水……大有黛玉之态”而不忍离去,只管站一旁痴痴地偷看。看了半天,发现这女孩用簪子在地上一遍遍地画着蔷薇花的“蔷”字,足足画了几十个,却不知何意。读到那里,不光宝玉不知这女小孩写“蔷”是为何,我也只以为她正在蔷薇花下练习写字呢……

  疑惑收起,继续往下看。

  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中,曹雪芹才把之前宝玉的疑惑解开。一天,宝玉无聊想听曲子解闷,于是便来梨香院找到唱曲最好的龄官(贾府为迎接元妃省亲,从姑苏城买了十二个小戏子养在大观园里,龄官是其中唱得最好的),谁知应对全贾府上下最受宠、最帅的公子哥,这龄官根本不买宝玉的帐,一句“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我们进去,我还没有唱呢”,就让宝玉吃了闭门羹。

  原本躺在床上养病的龄官因见宝玉也在她的床沿坐下,便起身躲避,宝玉这才看清,原先这龄官正是之前在蔷薇架下画“蔷”字,有黛玉之态的那个女孩。生平头一次受到这样的冷遇,宝玉只得红着脸,讪讪地出来,院中药官等其他几个人问明原因,便告诉宝玉,等“蔷二爷”回来让她唱,她必定会唱的。宝玉问贾蔷去哪里了,众人说,必须是龄官想要什么,“蔷二爷”想法子给她找去了……

  正说着,贾蔷拎着个鸟笼从外面回来。原先,他花了一两八钱银子(古时算是一大笔了),买了一只会“衔旗串珠”的金丝雀儿来,想给在大观园里天天发闷的龄官开开心。“蔷二爷”带金丝雀去屋里给龄官表演杂耍,逗得其他一帮女小孩都十分高兴,独独龄官并不开心,仍赌气躺下假装睡着。

  贾蔷只得上来陪笑问她“好不好”,龄官便骂他:“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干这个浪事。你分明弄了来打趣形容我们……”贾蔷一听这话连忙站起来,又是赌神起誓,又是道歉,最终把那花了近二两银子才买来的金丝雀儿放生,连鸟笼子都一并拆了。

  可龄官还是不依不饶,抱怨自我生病咳血,贾蔷不找医生来看却来取笑她,贾蔷一听,又连忙一边解释“昨儿晚上我问了大夫……”,一边就急着要出去请大夫。龄官却又叫他:“站住,这会子大毒日头底下,你赌气请了来,我也不瞧。”贾蔷只得又站住……

  宝玉看到此处,猛然才领会那日龄官画“蔷”字的深意。不光宝玉,每一位读者读到那里,内心肯定都与宝玉一样被深深打动,更会为贾蔷、龄官二人心中那份单纯、朦胧的感情而感动。

  曹雪芹以贾宝玉的视角下笔,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了看似平淡的两个场景,情节简单却细致真切,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自我身边的平常事一般,通篇没有一个表示爱慕或喜欢的字眼,更无任何暧昧意味。

  但蔷、龄二人之间相互爱慕、一心牵挂对方的那份纯真、无暇的感情,尤其是龄官在地上反复写贾蔷的名“蔷”字时的那种少女情窦初开、心灵暗许对方的美丽情感和贾蔷被自我心爱的女孩嗔怒时略显笨拙的猴急态,却跃跃然于纸上,让人回味无穷。

  蔷、龄二人之间这种含而不露、于点滴间现真情的感情表达方式,正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民族性格与美学价值观的典型体现:以含蓄、温文而雅为美学欣赏的最高境界。这种民族性格特点与美学价值观伴随着几千年中华礼貌的发展,一代代传承和积淀,已成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核心之一。

  当然,人们对于情感的表露方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提高而不断变化,但不论如何发展、如何变化,民族文化的核心资料还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比如前两年在网络上有一首感情歌曲,其中一句歌词是: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样的示爱方式与蔷、龄二人的感情故事相比,何其浅薄、粗陋。

  由此,我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前段时间,电视台上播放的一个广告,资料是鼓励我们,应当鼓足勇气,对辛苦养育自我的父母大声说出“我爱你!”类似的资料也常在各种媒介、刊物上出现。诚然,做儿女的以何种方式表露自已对父母的感情,完全是个私人问题,但在各种大众媒体上反复向人们传递应当张开嘴巴大声说出“爱”的讯息,也许会在潜意默化中影响和改变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见面拥抱、亲吻,张口闭口必“Love”,这是西方社会人际交往的习惯,但东方人却没有这样的习惯。每个民族的人际交往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是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的,是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天然镜像。正因为东西方历史文化不一样、民族性格迥异,天然使得东西方民族的人际交往及情感表达方式差异很大,而这种差异也正显示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习惯与情感表达方式,说到底毕竟只是一种方式、一种手段而已,它并不代表内在的本质。西方世界不论家人、朋友还是邻居、同事之间,拥抱、亲吻、张口闭口“Love”个不停,但西方世界并没有因这看似友善亲密的感情而成为王道乐土,历史上西方国家之间相互征战讨伐不断,还有黑暗残酷的中世纪、血腥的黑奴贸易、灭绝人性的殖民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等等,哪一件西方世界能脱掉干系?

  中国人感情内敛,不善言辞,父母、子女、家庭成员之间绝少说“爱”,但这并没影响中国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更没有阻挡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化传承从未中断的礼貌之邦的脚步。所以,对于不一样民族各自不一样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方式,大可不必厚此薄彼,甚至想用单一某种方式统领全世界。

  中国人常说,确定一个人怎样样,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仅要听他说了些什么,怎样说的,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了些什么,怎样做的。做子女的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对父母尽孝心,说些暖心的话诚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以自我实实在在的行动向父母表达爱与孝。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22):

  “开篇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一句话点明了《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界的地位,在《红楼梦》中,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宝黛钗三人的感情纠葛。

  在这段感情中,大家可能会觉得最受伤的是林黛玉,明明她和黛玉是郎有情妾有意,凤姐也期望她和宝玉成亲。而她却在宝玉成亲之日含泪而终。实在可怜。对于林黛玉的死,我是惋惜的。可是,我是作者的话,我也会让林黛玉这样死去。为什么?

  第一,大家都明白,贾宝玉的前身是赤霞宫神瑛侍者,林黛玉是绛珠仙草。前世,神瑛侍者用水救活了绛珠仙草,绛珠仙草就像来世用眼泪来报答这个神瑛侍者。所以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多愁善感的,动不动就落泪,这一切是有原因的。等林黛玉的恩报完了,她该流的泪流干,她天然要回归天界,没有再留在人间的道理。

  第二、在宝玉成亲之日,还有一个人也死了,那就是贾府的靠山——贾妃贾元春,她的死无疑是为后文贾府抄家做铺垫,想想,那时若是贾府抄家了,林黛玉一个弱女子又会是怎样的结局?探春远嫁,迎春嫁给了孙绍祖后被虐而死,惜春做了尼姑,整个贾府就黛玉一个姑娘了,我想那时,黛玉的结局也不会比此刻好太多。趁着此刻贾府还没有倒台,死了还有人,有钱给她料理后世,这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说完了黛玉的结局,我们再说说谁支持宝黛姻缘。第一个便是贾母了,从“一对小冤家”,“两个玉儿”能够看出,贾母是支持“草木前盟”的。并且,贾母并不喜欢薛宝钗,贾母喜欢机灵的活泼的,像凤姐,黛玉,宝玉。而薛宝钗的性子恰恰相反。其次,贾母也批评过薛宝钗。在刘姥姥进大观园,贾母一行人去薛宝钗房中游览时,贾母的话中表达了一个意思:一个年轻姑娘的屋子,如此素净,让我们这些老婆子无地自容。但她并没有明确的表达出来,而是把事情推到了王熙凤头上来,说她照顾不周。但之后因为王夫人,薛姨妈的干涉,和林黛玉身体的原因,此事就此作罢。(此是后话)

  第二个便是王熙凤了,其实,王熙凤支持“木石前盟”跟贾母有些关系。那就是她要讨好贾母,贾母对林黛玉那么的宠爱王熙凤不会看不出,所以也跟着贾母,支持“木石前盟”。但我觉得更大的是因为利益,王熙凤手里紧攥着管家权,利用这管家权,王熙凤明里暗里敛了多少财恐怕仅有她自我明白。但倘若薛宝钗成了二少奶奶,加上王夫人的支持薛宝钗,这管家权归谁可说不准,薛宝钗那么精明能干,身体有那么好。可若是林黛玉成了二少奶奶,这管家权王熙凤便能够攥紧。林黛玉不会管家,且林黛玉体弱多病,也无法管家。这天然而然的由王熙凤继续管家。但无论是因为什么,但能够确定的是,王熙凤也不喜欢薛宝钗。纵观全书,王熙凤很少和薛宝钗有过交集,也不曾开过薛宝钗的玩笑,她们之间始终有隔阂。王熙凤也评价薛宝钗说:“不关己事不张嘴,一问摇头三不知。”反观她和林黛玉,关系就亲密很多,不然她也不会说:“既喝了我们家的茶,怎样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这话明摆着是支持宝黛婚姻,就连兴儿也说:“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

  但影响宝黛姻缘最重要的一点是——贾元春!贾元春是贾府的靠山,又是宫里的贵妃,说的话天然有分量。她在端午节礼物上就有玄机——薛宝钗和贾宝玉的礼物是一模一样的,这不明摆着是赐婚薛宝钗和贾宝玉吗?有人说,是元春不喜欢林黛玉,喜欢薛宝钗。实则不然,在元妃省亲的时候,大家作诗的时候说了:“终是薛林两位妹妹与众不一样!”再就是元春赏赐龄官,这表面上是赏赐龄官,实则是暗赏林黛玉。史湘云也说了,龄官也说了,龄官像林黛玉。再看元春送薛宝钗和贾宝玉的礼物:宫扇两柄,红麝香串两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咱们重点看凤尾罗和芙蓉簟。“凤”,大家想想林黛玉住的地方的匾额是什么?有凤来仪啊!而“芙蓉”又不得不说另一个人——晴雯。晴雯死的时候,丫鬟们哄贾宝玉说晴雯去做了芙蓉花神,贾宝玉又写了《芙蓉女儿诔》,但大家都明白“晴为黛影”。这一切都暗示了,原本贾元春赏赐,黛玉和宝玉的是一样的。那么仅有一种可能,王夫人调换了礼物。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古代封建制度严酷,不可能出现调换赏赐的现象。但话又说回来,即使王夫人调换了礼物也不会怎样样,即使被人发现了调换赏赐,贾元春是她的女儿肯定会帮着母亲说话,这件事也会不了了之。原著中说过,让贾宝玉去谢恩,在谢恩的同时,贾宝玉肯定会和元春说起赏赐事件。元春自我也是个苦命人,年纪轻轻就入了宫,她的感情是悲哀的,是没有选择的。而贾宝玉是有选择的,他的心上人就是林黛玉,元春不会看着自我的弟弟娶他不爱的人。所以赐婚之事再无后文。贾母在清虚观打醮时,也用“宝玉年纪小”而搪塞了张道士的话。

  不管怎样样,黛玉于宝玉的感情以失败告终,但我相信,这也是她最好的归宿。感情是完美的,幻想也是完美的,但现实是残忍的。但在我相信,终有一世,他们会终成眷属。

Copyright © 2018-2024 www.henk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很靠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20340号-4

部分内容来自得培资料和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